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月色入(        )    

(2)无与乐者(        )  

(3)兵阵相接(        )  

(4)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

2.【乙】文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B.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C.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D.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4.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结合内容试作分析。

 

1.(1)门 (2)考虑、想到 (3)即使 (4)曾经 2.C 3.(1)只不过少了像我和张怀民这样的闲人罢了。 (2)因此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4.甲文中,苏轼夜晚难眠感到孤独,就去寻找好友欣赏月色,并在空灵明净的月色之中自得其乐,可见他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的心胸;乙文中,苏轼寄居寺院中,去寻找松风亭,感觉到自己像是脱钩的鱼儿(乙文中,作者在游玩的过程中想到松风亭上休息,随即悟出了随处都可休息的道理,),身心自由,表现他恬淡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的胸怀。(从内容、情感两方面回答,意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户”:门。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虽”作为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译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靠近亭子的地方休息一下。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但”“耳”“由是”等字词的翻译。“如挂钩”的省略句(省略“于”)的翻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春望》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望中所见,描绘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睹物伤感,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痛。

B. 颔联借对花鸟的感受,将诗人抑制不住的感伤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C. 颈联写因战乱,长安城大火持续了三个月,致使家信无法及时抵达,所以“家书抵万金”。

D. 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诗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央视节目《朗读者》,精心挑选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朗读者》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自身的故事同样精cǎi(A.彩 B.采)。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历,却有着深沉的【甲】(A.底蕴 B.内涵)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隔阂,乃至冲突,与观众【乙】(A.分享 B.共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以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A.gài  B.kǎi )。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根据拼音选出正确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精cǎi(A.彩 B.采)      感(A.gài    B.kǎi )

(2)给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原 句: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它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 《回忆我的母亲》和《背影》都是朱自清先生写的回忆性叙事散文。

C.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篇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被贬黄州期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2)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3)_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5)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7)九万里风鹏正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8)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

(9)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抓住莺歌燕舞,描绘早春明媚春光,给人无限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节选)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  ①  开船,在桥石上一  ②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  ③  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④  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戏途中    B. 渔火点点    C. 月夜行船    D. 水乡夜景

2.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 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 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 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3.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 点  磕  夹  飞    B. 点  敲  混  飞

C. 磕  点  混  箭    D. 点  敲  夹  箭

4.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 味觉    视觉    听觉    B. 嗅觉    听觉    视觉

C. 嗅觉    视觉    听觉    D. 味觉    听觉    视觉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

A. 惊喜    惬意    B. 迷茫   困惑

C. 沉醉    忘我    D. 惆怅   烦闷

6.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 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 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 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D. 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7.对上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和月夜相伴去看戏的兴奋心情。

B. 选文有三处写到了豆麦,是为了清楚地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 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也即第二段中提到的“歌吹”

D. 文中的“自失”有陶醉之意,表现了社戏对于童年的“我”诱惑力极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