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毽子里的铜钱 琦君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

毽子里的铜钱

琦君

每回闻到巷子里飘来烤山薯的香味,我就会想起几十年前家乡那位卖烤山薯的老人;想起他一双黑漆漆的手,和手心里两枚亮晶晶的铜钱。

那时,我大约十岁吧。有一天,我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山薯的来了。闻到那股子香喷喷的味道,好想吃啊!我身边没有钱,却伸着肚子问:“老伯伯,几个铜板一个?”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我十分感激,就慢慢地剥开了皮,万分珍惜地吃起来。

隔壁的二婶走了过来,她挑了几个大的烤山薯,称一称正好要十个铜板。二婶说:“算九个铜板吧,我手里只有九个。”老人说:“不行啊,我要亏本啦!”二婶说:“下回补给你就是了。”她捧着山薯就进家里了。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他满脸的皱纹很深很深,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只想代二婶给他一个铜板,但是身边真的没有钱。我看看手里吃了一半的烤山薯,结结巴巴地说:“老伯伯,我也没给钱呢。”

老人笑了,他说:“小孩子嘛,送给你吃的。”

我越发觉得心里不安,忽然想起毽子里面有两个铜钱。只是两个铜钱呀,怎么抵得过一个铜板呢?但我还是急急忙忙撕开毽子的包布,挖出两枚亮晶晶、崭新的铜钱,递到老人手里说:“老伯伯,给您。”

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递给我说:“再给你一个。”

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了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

铜钱在口袋里叮叮当当地响着,伸手一摸,它们在烤山薯旁边,也热烘烘的。我捏着撕破的毽子,回到书房里,把刚才的事告诉了老师。老师仔细地听着,面露微笑。

我问老师:“二婶是不是应当把欠老伯伯的一枚铜板再补给他呢?”

老师想了想说:“我想她会补给他的。小君,我倒是很高兴你舍得把毽子里的两枚铜钱剥出来给他。”

我说:“我那时心里很难过,觉得自己欠了他很多似的。”

老师说:“不要难过,你有这份心就好了。做小贩的,是非常辛苦的。你长大以后,要格外懂得体谅他们。”

老师慈和的声音,几十年来时常响在我耳边。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慈祥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他没有接受我的铜钱,却接纳了我的心意。他让我白吃了两个热烘烘的烤山薯,使我永远感到温暖在心中。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粽子里的乡愁》,有删改)

1.通读全文,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老人送“我”小山薯——___——“我”给老人铜钱——老人再送“我”小山薯——___

2.下面句子中两处“愣愣地”分别表现了老人和“我”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

3.你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一枚铜板吗?请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1.二婶买山薯 老师表扬并安慰“我” 2.第一处“愣愣地”写出了老人很不快乐的心情,他担心二婶遗忘甚至不给她所欠的那个铜板,造成自己生意亏本。第二处“愣愣地”写出了“我”难过、不安的心情,“我”看到老人不快乐的样子,想到自己也没钱给,就越发觉得心里难过、不安。 3.示例一:我认为她会补。因为二婶说了下回会补给老人,而且老师也认为二婶会补给老人。 示例二:我认为她不会补。因为二婶虚伪、贪小便宜,且她说的话只是敷衍,并没有征求老人的意见。 【解析】 1.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这里缺少的两件事分别可概括为:二婶买山薯;老师表扬并安慰“我”。 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第一处“愣愣地”是写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老人要十个铜板,二嫂给他九个铜板,就进门了,写出了老人很不快乐的心情,他担心二婶遗忘甚至不给她所欠的那个铜板,造成自己生意亏本。第二处“愣愣地”是写“我”“愣愣地望着老人”,“我”看到老人很不快乐的样子,我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3.开放性试题,根据人物在文中的表现,合理展开想象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临”“竦峙”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问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恐前后受其           盖以诱

B. 一狼径               太丘舍

C.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与日去

D. 一狼得骨             增笑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目似暝,意暇甚。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屠户把担中的骨头全扔给了狼,可狼还是紧跟着他,说明狼很贪婪。

B. 屠户依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表明屠户决定抵抗。

C. 屠户早就明白前狼装睡的伎俩,抓住时机用刀劈狼首,足见他的机智。

D. 狼是狡诈阴险的,但是终归会被人类战胜,可见人类的勇敢与智慧。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撒盐空中差可  ______    (《咏雪》)

(2)之于宋君      ______   (《穿井得一人》)

(3)尊君在        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行》)

(4)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   (《诫子书》)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2)根据课本,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文名句。

光阴易逝。孔子在河边感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明月传情。李白对王昌龄的不幸深表关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同情和思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

 

查看答案

请仿照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漫步海珠湖,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宽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明镜苍翠的树木像卫士一样挺拔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