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吟赏炊烟 [王苗苗]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

吟赏炊烟  [王苗苗]

    ①炊烟是乡村的符号,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女孩,很少有机会细品它。而在最近的一次搬迁中,我来到了城郊定居,得以吟赏炊烟。那炊烟和青天、夕阳一起,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乡村意境。 

    ②在我的想象空间里,炊烟是一个村落的气息,一个村落的召唤,一个村落的灵魂。炊烟应该与季节无关,它仅与乡村相伴。但当我近距离地感受炊烟,却发现它竟和季节有关。【甲】春天的炊烟,有的是青青的野菜芳香,而【乙】秋天的炊烟,安静,轻盈,古老,却多了一份金黄的浓烈,【丙】冬天的炊烟,更多了家的暖意。 

    ③时代确实发生了变革,炊烟和老牛一起,正慢慢成为了一个似乎陈旧的故事。许多农家的灶火暗了下去,灶洞里没有了红色的热闹,显得冰凉而孤独。每天傍晚,我漫步乡间,眼睛里掠过了碧绿的田野,掠过了低矮的乡村老屋,掠过了放学的欢快的孩子,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偶而一个低矮的乡村老屋上升起一缕长长的炊烟,想象着放学的儿童望见自家屋上的炊烟,也就望见了厨房里的母亲,望见了从田间回来的父亲。 

    ④炊烟,是乡村原始古朴的风景,它因家而诞生,因家而美丽。我带着诗意的心情去欣赏炊烟:低矮的房舍是炊烟的老家,寥廓的天空是炊烟的归宿,绿树灌丛是炊烟的衣衫,小河流水是炊烟绵长的思念。炊烟、村落、绿树、小溪,就是这样一些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古朴悠远的乡村风景画。我们可以在梦里追忆烟雨江南轻盈如水的柔美,还有朦胧炊烟下放歌的纤纤女子的柔媚;我们心灵的画布上重见旷野村落炊烟的飘逸,还有袅袅炊烟下村姑灿烂羞涩的笑脸。

    ⑤因为炊烟,我想起了外婆。童年的每个假期,我都去乡下,看男人的锄头和扁担把粮食从地里挑到了家里,女人的菜刀和锅铲把粮食变成了食物。炊烟日复一日地升起,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乡村,外婆用一种最质朴的生命方式,送给了我们平淡而温暖的假期生活。   

    ⑥袅袅的炊烟,是一首甜美的歌谣,是一个       ,是一道      ,是一段      。它曲线优美的身姿勾起的不仅是对它的回忆,更是对乡村的依恋。

    ⑦而今,炊烟在从乡村慢慢淡去,甚至那些晚归的男女,都是刚从城里打工归来。他们的家中,尚有老人为他们燃起炊烟,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炊烟将会消失。 

⑧炊烟是乡村最后的牧歌,而我却像一个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常常在暮烟四起时寻找它、欣赏它„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依据上文内容在第⑥小节横线处填上恰当的短语(写在答题卡上)。

2.第②小节中有甲、乙、丙三个描写不同季节炊烟特点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并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不少于30字。

3.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句子颇具画面感和意境美,试以第④小节划线句为例进行赏析。

4.第⑧小节作为全文的结尾,可谓意味深长,请仔细琢磨句中的关键词语“最后的牧歌”和“寻找它、欣赏它”,简要阐述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1.⑴一个温暖的故事;⑵一道古朴的风景;⑶一段如诗的岁月。 2.提示:根据原句,文字优美,表达顺畅,字数相符。 3.要紧扣题干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来答题。意对即可。 参考一:炊烟、村落、绿树、小溪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乡村风景画,这画面中以炊烟为主体,其它景物配合,既有色彩美、又有画面美,带给人古朴悠远的意境,产生家的感觉,诗意的心情。 4.“最后的牧歌”说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恬淡、优美、和谐的牧歌式的“炊烟”(即乡村生活)越来越少,并趋于消失。“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留恋和喜爱,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同时也表达了对炊烟即将消失的惋惜、失落和对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慨和无奈。“炊烟”与“乡村生活”可糅在一起答。 【解析】 1.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原文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本题注意数量词与短语的搭配。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季节的炊烟,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仿照原文,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同角度展现炊烟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文章更具感染力。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本题要要紧扣题干中的画面美和意境美来答题。 4.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最后的牧歌”说明这种牧歌式的“炊烟”越来越少。“寻找它、欣赏它”表达了对炊烟的留恋和喜爱,对美好乡村生活的挽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山下兰芽短浸溪,____________ 。 (苏轼《浣溪沙》)

(3) ________ ,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4)天接云涛连晓雾, _________ 。   (李清照《渔家傲》)

(5)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 苦将侬______ 殊未屑。         (秋瑾《满江红》)

(7)长风破浪会有时, ________ 。      (李白《行路难》)

(8) ________,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9)  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0)我们中学生应该有远大抱负,要有坚强的意志。正如曾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然后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家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中“横”字用得最妙,试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一)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注释:①随园主人:作者自号。②庋:放置,保存。③通籍:做官。④落落:形容多而连续不断地堆积。⑤素蟫:书中蛀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假:借。

B.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无论:表条件的连词。

C. 录毕,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D. 往借不,归而形诸梦。             与: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假诸人后见也                亦终不用也。

B. 余幼好学,家贫难           家贫,无从书以观

C.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亦然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D. 子无鲁国骄士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把Ⅰ卷中文言文阅读材料里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4.宋濂和袁枚的经历有什么相似之处?他们的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想了一下又问:“温暧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射向四面八方,这是‘爱’吗?”(这句中标点使用正确)

B. 留言条的基本格式是:顶格写称呼,加上冒号。另起行,空两格写留言内容。在右下方写上日期后署名。

C. 《望岳》一诗从不同角度写泰山的高大雄伟,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D. 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是一部笔记小说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目前,电子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提高和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B.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C.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