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寒食帖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便写于元丰五年:“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

    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在元丰三年写的《答李端叔书》中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

    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

    《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

(1)蒋勋在作品中说书法、谈诗文、论人生。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回答问题。

说书法:苏轼四十六岁写下《寒食帖》。

谈诗文:_______

①填空:苏轼四十四岁,写下《_____》;四十六岁,写下《____》;四十七岁,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蒋勋引用苏轼“魂惊汤火命如鸡”用意是什么?苏轼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

论人生:黄州的贬斥,对苏轼来说有哪些不凡的意义?

认识到艺术之美的极境就是纷华剥蚀净尽之后的毫无伪饰;对生命的认识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创作出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

(2)如果想在第6、7节引用《记承天寺夜游》相关内容,你认为哪一节最合适?理由是什么?

(3)如图临摹作品与真迹相比,只得其形而失其神。请联系文章,具体说说临摹作品的得与失。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可能是什么?

 

(1) 《答李端叔书》 《江城子》 江城子①答李端叔书 ②苏轼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 论人生:黄州的贬斥,对苏轼来说有哪些不凡的意义? 认识到艺术之美的极境就是纷华剥蚀净尽之后的毫无伪饰;对生命的认识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创作出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 (2) 第六节合适,①创作时间:《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与第6节所引用的作品创作时间相近. ②生活状态:《记承天寺夜游》诗人的状态是“闲”,与第6节诗人不能签署公事,落得自在相符合.③人生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旷达的胸襟,这与第6节苏轼被贬后不自怨自艾相符. (3)得: 形似,字迹颠倒随意,大小不一. 失: 神非,苏轼作品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临摹作品还停留在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上. 关键原因: 临摹者没有苏轼那样历经苦难后豁然开朗的人生体悟 。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苏轼的书法,诗文以及人生,三方面去剖析,这要结合具体内容去分析。①这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分析。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在文章的中间部分看出,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在元丰三年写了《答李端叔书》,也就是他的44岁;苏轼在元丰五年写了有名的《江城子》,也是在被贬黄州期间,其年他46岁。②对引用内容的作用及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在文章的第四段可以看出。当时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小人的诬陷,被囚禁四个月,苏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即“惟有一死”,所以蒋勋用苏轼的诗句“魂惊汤火命如鸡”来形容当时他自以为难逃一死的惊惧与惶恐,答出大意即可。 ③结合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理解。黄州的贬谪对苏轼产生的意义,不仅有对他诗文的影响,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意义。黄州的被贬,苏轼以为难逃一死,可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就变得豁然开朗,这是对于生命的影响;他从被贬后,脱胎换骨,写出了最好的诗文;《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这也是苏轼对于诗文的境界的最终理解。能够找出其中两点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对引用诗文及其作用的分析。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首先要回答出放在哪一节合适,然后再分析原因。在文章的第6节第一句话可以看出,苏轼不能签署公事,生活自在这一生活状态,这与《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的状态相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诗人突出自己的生活状态“闲”,因此这时的生活状态是相似的;在第6节中《江城子》写于被贬黄州的元丰五年,而《记承天寺夜游》则写于元丰六年,这两部作品相差时间很近,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在第6节写苏轼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这样旷达的胸襟,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作者的胸襟是一样的,因此放在第6节合适。只要能够回答出两点,意思相近即可。我们也可以从第7 节的意思去进行反面分析,在第7节作者写的是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是写苏轼避开亲人和学生,这与《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思想不符,因此不能放在第7节。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阅读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寒食帖》真迹与临摹的区分,具体说出临摹作品的得与失,这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还有要能够找出差距的关键原因,这要结合苏轼对于人生的感悟进行具体分析。 得:临摹的作品具有形似的特点,苏轼的《寒食帖》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而临摹的作品也达到了这种状态,因此具有形似的特点。 失:临摹的作品虽然达到了形似,但是无法临摹出苏轼的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的神似,临摹的作品这是停留在刻画之美上,而没有参悟其中的神美。造成这种原因是临摹者没有经历过苏轼的那种历尽苦难而豁然开朗的人生,所以就不会把这种感情融入其中,因此就丧失了神韵,这要能够结合苏轼的人生意义去分析,意思相近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极乐寺桥可三里,路径亦,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作者袁宗道,选自《晚明二十家小品》)

【注释】①高梁桥:临近极乐寺,为北京西郊名胜。②绀(gàn):天青色。③张盖:张开的车盖。④进贤冠:古代儒者所戴的帽子。这里说挂进贤冠,表示弃官退隐。⑤六桥:在杭州西湖苏堤上。⑥情障:这里指心愿。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数十里    

②极乐寺桥可三里    

③路径亦      

④大可七八围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 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

(4)作者在高粱桥看水,看堤,看___,看___,将风景写得具体生动、摇曳多姿。请联系第3节的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寒 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着的火炉。②才有:同“一有”。

(1)诗人描绘“_______”的场景,侧面烘托出主客相聚畅谈的热烈情形。(用诗中原句填空)

(2)请结合内容说说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莫泊桑和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们作品中所塑造的羊脂球、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家喻户晓.

B. 孔子是春秋时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论语》记录了他和弟子的言行,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李杜”指的是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两人的诗作分别代表了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巅峰

D.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大量使用北京口语、方言,读来亲切自然

 

查看答案

曹文轩在采访中推荐了几部名著,关于它们的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的父亲在五猖会前让他背《鉴略》,结果使他游玩的兴致荡然无存。

B.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在万县被捕,关押在重庆的渣滓洞监狱。

C. 鲁滨孙和“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叛乱的水手,一起离开荒岛回到英国。

D. 鹦鹉螺号在北极遇冰封危险,在船长的镇定指挥下,潜艇终于冲破冰原。

 

查看答案

“道义、审美、悲悯”是曹文轩文字大厦的基石,请用正楷或行楷将这六个字写在田字格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