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

家风、即门风,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某校开展“优良家风我传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寻家风]以下是活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材料。

材料一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代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一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材料三“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1)从以上材料中,你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把优良的家风传承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展家风]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幅作品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 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______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扬家风]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

上联:长辈言传_______明祖训

下联:子孙心领神会承________

 

(1)先人留下的祖训和直接向父母学习。 (2) A项, 理由:贫穿不可怕,可怕的是“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家人齐心,相互爱护,关心支持,有事共担当,才是家。 (3)上联:身教 下联:家风 【解析】试题分析:(1)题干要求概括几条传承优良家风的途径。要读懂活动小组搜集到的有关家风的三个材料。从中抽取关键性的信息作为答案即可。如材料一可选“记住祖训”。材料二可选“向长辈学习”等。(2)三句话,选哪一个都可。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所选的观点解释得清楚明白。把选择的理由讲到位,且有说服力。(3)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根据下联的“心领神会”来确定上联的“言传身教”;根据上联的“明祖训”确定下联的“承家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传统文化与名著阅读。

(1)八年级学生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人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合适?____

A.不惑岁月  B.豆蔻年华  C.而立之家  D.弱冠一族

(2)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请简述。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能够体现王勃与友人友情深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2017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媒体发布的收视率报告,我们才知道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到底有多火。

B. 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 大诗人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D. 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查看答案

活动中,小雪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她修改。

【A】中华民族制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谚语和歇后语是其中的两朵奇葩。【B】谚语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分量,形象、生动;歇后语幽默、风趣,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它们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语言形式。

(1)【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2)【B】处画线句与下句语序不一致,应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母亲很会做黄酒,我也如法炮制,酿了黄酒,味道还真不错。

B.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却也习以为常。

D.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