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

 

想起那年读书时

谷煜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

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还有让人欢喜的,是过年放鞭炮,很多的鞭炮是用废弃的书本卷成的,鞭炮在炸开的刹那,很多带着字的碎片,仿佛一个个精灵,舞蹈着,纷纷而来。我笑着跑着去迎接着那些碎片,在碎片里,看到一个个的“断句”,或者几个词语,那种此起彼伏的文字阅读,仿佛海边的波浪,一波波的涌动而来,真好。 

当然,也会有大的收获,就是包鞭炮的纸张是大一些的(有时放学路上也会捡到一张大大的报纸,然后一路开心),捡来,展开,抚平,偶尔会读到一段故事,也许没有开头,也许没有结尾,但有一些词:万水千山,碧波荡漾,寂静芬芳,花来衫里,影落池中……它们,总像是春天拂过的风,暖暖的,通身清透。  拥有淋漓畅快的读书机会,是因为村里一户人家,做起了废品收购的买卖。他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瓶瓶罐罐,纸箱书本。没有任何人邀请,我就成了人家的“座上客”,只要一有空闲,就跑到人家的院子里,那个小小的院落,被我一寸寸地丈量过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一本本完整的杂志,一本本很旧很破,几乎还是繁体字的《西游记》《后唐演义》……

一路读起来,磕磕绊绊的,但总算能读过去。  坐在小小的院子里,有书天地,满心欢喜。

看不完的时候,要拿回家看,人家说不行。谁会无缘无故相信一个不认识的小姑娘呢? 

怎么办? 

偷呗。悄悄偷回家,连夜看,赶紧看。第二天去的时候,再悄悄把书放下,生怕人家发现找到家里来,那样,肯定会是一顿暴揍的。也会有晚放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喜欢的地方,要抄下来,就会晚一些送过去。还好,一直没有发生血腥事件。 

慢慢地,条件好了,来到乡里读书,可读的书多了起来。但是,却因为爱熬夜,受到了妈妈的限制。为了防止妈妈批评我,我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电池没得太快,也不是长久之策,就和妈妈打游击战。那时候,没有雾霾,夜晚总是清亮亮的,我就盼着每个月的十五六,在月光下看,但眼睛看得疼啊,试了几次之后,也就放弃了。 

月光下,窗台边,一股清凉,几声蟋蟀鸣的浪漫场景,却是在少年的记忆里,飘飘欲仙。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

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蓦然回首,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在阳光丽日里,散发着温暖、生动、可爱、亲切。一纸一片,在呼啦啦的青春里,依然于素色中呈现着夺目的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3.作者回味一路走来的读书时光,写到“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句中的“花”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写出你对文末画线句子的理解。

这好玩的读书往事,想想就笑意盎然,关乎经脉,关乎底气,怎不值得终生记忆?

 

1.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 2.一连串动词,写出了我得到书的喜悦心情,及对读书强烈的渴求。 3.句中的“花”指的是书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依恋。 4.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呼应开头,强化作者对读书往事的怀恋。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先划分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①去邻居家读“报纸墙”;②借小人书读;③捡包鞭炮的纸读;④到废品收购人家的院子里读;⑤来到乡里读书,月光下读书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荠菜。⑥舁()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水尤清______

(2)然不动______

(3)西折纤秀长曲______

(4)溪,平坦如荠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汉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乱山无数。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释】①汉:汉水。②霁():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题文)(2017年中考广东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景象不同,所代表的生命状态也不相同:春天(1)________________;夏天骄阳似火,蛙鸣虫唱,是生命的张扬;秋天(2)________________;冬天落雪无声,闲云舒卷,是生命的恬静。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苍苍,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阡陌交通,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4)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5)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与游者/相乐

C. /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