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3.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3.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按游览顺序记述所看到的景物,应该是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接着写小石潭的源流,最后写潭周围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2.本题考查侧面描写的作用,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文中第二段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写出了潭水清、澄的特点。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

(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______,是属于____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______,本文是______的第四篇。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 佁然/不动

D. 似/与游者相乐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是(  )

A. 闻水声,如鸣珮环

B. 似与游者相乐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头(表大约的数)

B. 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

C. 斗折蛇行(蛇在爬行)

D. 俶尔远逝(忽然)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竹(huánɡ)   清(liè)    为(dǐ)

B. 屿(yǔ)      为(zhàn)   蒙(luò)

C. 然(yǐ)      差(cān)    披(fú)

D. 尔(chù)     忽(xī)     寂(liáo)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