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拓展 河间有游僧 河间①有游僧②,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

课外拓展

河间有游僧

河间有游僧,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明选文中和尚的骗术。

 

1.(1)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2.示例:“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 【解析】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作者:纪昀 年代:清 参考译文: 河间县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旁边)盘子里盛着药丸,那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来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以治,(盘中)药丸就会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盘中)药丸就不会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和尚)住宿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才明白和尚盘里的药丸一定一半混有铁屑,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以掩人耳目)。(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那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者”意思是“……的人”,“近”意思是“靠近”,“信然”意思是“确实这样”。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注意符合题意和物理学原理即可。磁石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的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文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所在位置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 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 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C.求之下流,固颠 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门于河(倒塌)    B. 数小舟[划(船)]

C. 不亦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 遂反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 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作分析,认为应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 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的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石兽落水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D. 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倒装句(  )

A.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B. 求二石兽于水中

C. 山门圮于河    D.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查看答案

(题文)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 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河兵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 竟不可得。(最后没有找到。)

 

查看答案

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众服为确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

(2)二石兽于水中________

(3)固________

(4)沙为坎穴________

(5)数小舟________

(6)然则天下之事,知其一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