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社 戏(前文节选) 鲁 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①还...

社 戏(前文节选)

鲁 迅

第二回忘记了哪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款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是不可不看的,非要去。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惶惶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

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出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侯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惶惶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已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子。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注释】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整体感悟】“我”本不愿意看戏,可为什么又买了一张票?由此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2.【问题探究】当“我”向挤在“我”左边的一位胖绅士问那位名角是谁时,那位胖绅士为什么斜瞥了“我”一眼?从这件事中说明了什么?

3.【词语精析】第一段最后一句一连用了六个“看”,这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和状态?而罗列了四组时间又意在说明什么?

4.【写法探究】“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真的是第一遭吗?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文本比较】鲁迅的《社戏》总共写了三次看戏的经过。选文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的京戏,课文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家乡看的社戏,请找出这两次看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1.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为灾区捐款。启迪: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一颗爱心,为贫困地区和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爱心。 2.因为“我”连龚云甫这样的名角都不知道,因而那位胖绅士是在嘲笑“我”,瞧不起“我”,对“我”是一种蔑视的心理。从这件事中说明“我”对戏根本不感兴趣,不喜欢看戏。 3.因为“我”连龚云甫这样的名角都不知道,因而那位胖绅士是在嘲笑“我”,18. 4.瞧不起“我”,对“我”是一种蔑视的心理。从这件事中说明“我”对戏根本不感兴趣,不喜欢看戏。 5.相同:两场戏都枯燥无味,两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两次都中途告退。 不同:两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看戏的内容不同,一次是京戏,一次是社戏;最主要的是心情意绪不同,一种是热闹中的凄凉,拥挤中的孤独带来的沉重的压抑感,一种是沁人心脾的温馨的柔情。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可知“我”买票的原因。这启示我们,必须有一颗爱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胖绅士对“我”提出的问题的不屑,从而说明“我”对看戏缺乏兴趣,不够了解。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连用六个“看”,说明“我”觉得看戏很无聊,罗列了四组时间表示“我”等待的时间十分漫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小题。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里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整合信息】如果将所选文字拟一个四字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什么?

2.【文本解读】仔细品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一段中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的描写,又什么作用?

②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

3.【问题探究】“渐望见依稀的赵庄”,其实并不是赵庄,而是什么?写“我”这种错觉,有什么作用?

4.【语言品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山为什么说“踊跃”?)

5.【学以致用】你家乡的初夏之夜也一定很美吧?请你应用选段写景的技巧也写一段。(1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加点词语在句中含褒义色彩的是(    )

A. 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 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 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查看答案

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 家、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本文体裁是____,文中的“社”原指_______,在绍兴,“社”是______,“社戏”是指_______

 

查看答案

揣摩画线的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简要的评语。

⑴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钓虾。

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⑶“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⑷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⑵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⑶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⑷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