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________。

1.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2.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4.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字以内

6.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________

 

1.①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的愿望。②父亲感到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暖.③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④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 2.起先“警惕”、“一脸狐疑”(不信任)后来“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理解),最后感到“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了”(感动). 3.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的心理,并表现父子相互间的鼓励与安慰;第二次握手表现了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4.示例:①他是一个既细心又富有爱心的父亲.例如他克服种种困难,乞求城里人让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盖得房子.②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农民工.例如他对儿子说:“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5.符合题意即可。 6.示例:“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读文章,我们可以概括出,结合全文内容可知,“幸福”来自于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还来自于“我”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与概括文本的能力。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已给出的信息,借助它们来确定范围,并根据范围内的关键语句提取出正确答案。要注意到题干中的“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这个要求,因此在文中从前向后找,最初是“警惕“,在听了父亲的来意后,变得“热情”,接着是“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再后来“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到最后“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细心又富有爱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来具体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新闻点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陈太丘与友期行》图示,复述课文中与诚信有关的故事。(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一句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诗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但感别经时。(《庭中有奇树》)

(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_,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 梁甫行》)

(5)风声一何盛,________(刘桢 《赠从弟》)

(6)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7)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山河秀丽句

(9)与朱元思书文中含蓄地表达作者鄙弃功名、淡泊人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______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查看答案

《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嗔恙①,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②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注释】①嗔恙:忿悔,恼怒。②唐:徒,白白地。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无与为乐者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

(3)食六枚半   _________       

(4)知半饼能充足者 (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3.这个故事讽刺了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乐者           市鞍马(介词,为了)

B. 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其奇者

C. 夜无月               禽兽之变诈几哉(多少)

D.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微颔之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念无与为乐      莲,花之君子

B. 相与步中庭           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

C. 竹柏影也             乃悟前狼假寐,以诱敌。

D. 起行        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二

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 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 “闲人”即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查看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 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 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 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