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汉语谐音艺术的出现,除了跟汉语语音特点有关以外,还与汉族的民俗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国人春节喜欢挂葫芦,不仅因其藤长子多,象征了多子多孙,还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年画中通常会画一只喜鹊______(zhù)立于梅枝之上,谐音“喜上眉梢”;过年时,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碗,大人不会像平时那样责备______(jiè),反而会说一句“碎(岁)碎(岁)平安”……这些都体现出一种传统的民俗习惯:做事说话要多和好事好词关联,即使不同字也要争取谐音,祈求好运护,希将来能幸福成功、快乐平安。又如,在中国文化里,有以虚为美、文贵曲折的传统,而谐音正好可以起到化直露为  ①  、避粗俗成  ②  的效果。明末清初的文学家金圣叹含冤被斩,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闻者皆为之落泪,知其用“莲”谐音“怜”,用“梨”谐音“离”,在内委婉地表达对儿子未来  ③  命运的怜惜和对黑暗社会害其骨肉分离的愤。这正是谐音与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佐证。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惩(chéng)  冀(yì)  敛(liǎn)

B.惩(chéng)  冀(jì)  敛(liǎn)

C.惩(chěng)  冀(yì)  敛(liàn)

D.惩(chěng)  冀(jì)  敛(liàn)

(2)依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音填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伫  戒                                B.贮  戒

C.伫  诫                                D.贮  诫

(3)根据语意,分别在横线①②③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①典雅  ②含蓄  ③惊慌失措      B.①典雅  ②含蓄  ③孤苦伶仃

C.①含蓄  ②典雅  ③惊慌失措      D.①含蓄  ②典雅  ③孤苦伶仃

(4)借助文段中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表述中不包含谐音文化的一项是______

A.三味书屋中挂着一幅画,画着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暗指书中自有“福禄”。

B.中国人年夜饭一定要有鱼,预示“年年有余”;喜欢数字“8”,而尽力回避数字“4”。

C.俗语“矮子爬坡”说的是小个子一步步往高坡爬的情景,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

D.过年时,很多人会在家里倒贴“福”字,表示福气已“到”,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B A D C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此题要注意不要把“惩”误读作三声。(2)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伫立”长时间地站立,没有动作。“惩戒”通过惩罚进行警戒。(3)根据语境和选择项,“直露”的反义词应该是“含蓄”;“粗俗”的反义词应该是“典雅”;根据语境,选项中能够用来修饰“命运”的只能是“孤苦伶仃”。所以选D。(4)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C中的“矮子爬坡”只是暗含“步步高升”的意思,二者没有谐音的地方。所以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名著阅读。

(1)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

示例:金色花   印度 《飞鸟集》  作者:泰戈尔

①摆“大”字睡 踏死隐鼠  三“哼”经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本仙台  医学教授  修改讲义  鲁迅作品: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这些书分别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项说明理由。

A.《鉴略》    B. 《二十四孝图》   C. 《山海经》

我选____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__________的。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咏雪》中描写雪的两个比喻句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________”。

(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3)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________________。(《论语》)

(5)问余何意栖碧山,________。(李白《山中问答》)

(6)王湾励志,《次北固山下》看到日夜交替,不禁吟诵出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积极向上的富有艺术魅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7)李益多愁,登上受降城,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耳闻夜风传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不禁吟诵出了:“________________”这征人的心声。

 

查看答案

他说,“在外国人看来可能我们的国势显得很昌隆,实际上却被两大危机所苦:一是国内党争激烈,一是国外强敌入侵的危险。至于第一个,你要知道,七十多个月以来,帝国内有两个党派一直在勾心斗角。 一个党叫做特莱姆克三,一个党叫做斯莱姆克三,区别就在于一个党的鞋跟高些,另一个党的鞋跟低些。事实上,据说高跟党最合古法,但不论怎样,皇帝却决意一切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只起用低跟党人。这一点你是一定觉察得到的,皇帝的鞋跟就特别得低,和朝廷中任何一位官员比,他的鞋跟至少要低一‘都尔’(‘都尔’是一种长度,约等于十四分之一英寸)。两党间积怨极深,从不在一块儿吃喝或谈话。据我们估算,特莱姆克三或高跟党的人数要超过我们,但是权力却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担心的是,太子殿下有几分倾向于高跟党,至少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来一拐一拐。而正当我们内息方殷的时候,却又受到不来夫斯库岛敌人入侵的战争威胁。那是天地间又一个大帝国,据我们所 知,他的面积与实力和我皇陛下治下的这个帝国及其他一些大国几乎不相上下。至于我们听你说到过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王国和国家,住着像你一般庞大的人类,我们的哲学家对此深表怀疑,他们宁可认为你是从月球或者其他某个星球上掉下来的,因为身躯像你这么大的人只要有一百个,短期内就肯定会将皇帝陛下领地上所有的果实与牲畜吃个精光。再者说,我们六千月的历史除了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库两大帝国外,也从来没有提到过其他什么地方。我下面要告诉你的是,这两大强国在过去三十六个月里一直在苦战。战争开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我们大家都认为,吃鸡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鸡蛋较大的一端。可是当今皇帝的祖父小时候吃鸡蛋,一次按古法打鸡蛋时碰巧将一个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亲,当时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令全体臣民吃鸡蛋时打破鸡蛋较小的一端,违令者重罚。老百姓们对这项命令极为反感。历史告诉我们,由此曾发生过六次叛乱,其中一个皇帝送了命,另一个丢了王位。

1.以上选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2.作者描写关于两党相互斗争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格列佛刚到达小人国时,小人国面临着什么内忧外患?

 

查看答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过往让人难以忘怀,或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友谊,或是曾经逝去的蓝天,或是童年流过村前的潺潺小溪。这些美好的记忆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因为它们的曾经陪伴,我们才会感觉到成长的路上阳光多于阴雨,温暖多于寒冷。这些曾经的美好,我们怎能忘记?

请以“怎能忘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认真审题,力求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请工整规范地书写。

 

查看答案

散文阅读

芒花如雪

十月初,老母生日,匆忙回乡。

午后,阳光如水,空气清爽。山道弯弯,芒花簇簇,明亮,耀眼,超然的摇曳,犹如举臂击掌,瞬间点燃绵长的乡情。长期在故乡之外行走,乡情累积,擢升起一个难以抵达的高度。迁延日久,疏于亲近,如此入眼的景致已难得一见,深藏内心的柔软部位不禁为之触动。

车辆徐行,金风拂面,我宛如一条游鱼,于温暖、平和的秋日悠然回溯。往事历历,芒花却是如此反复、清晰地映照漂泊的凡心。

在家乡,芒草俗称巴茅,沟坎坡梁,悬崖石缝,随处可见,生命力极强。尤到秋日,芒花如雪,秋风拂动,满目苍茫。株株芒穗,濒临岁月尽头,扬开满头苍白与萧疏,用毕生的站立,清扫一季晚秋,使得每一缕时光都澄净空荡,轻如芒絮。融入如此空茫,身心渐至空灵,欲念无处附着。以致独自行走尘世之人,杂念摒除,无所念想,亦不知今夕何夕,不觉步履所踪了。

回想童年与芒草的不解之缘,今日重逢,尤感亲切。

人的繁殖力与贫穷和困苦似乎关系不大。在那样饥肠辘辘的年代,大多穷苦人家都有一大串孩子。20年间,母亲生育九胎,一个饿死,一个胎死腹中,剩下七个,加上三伯的遗孤,从4岁开始收养,阵容庞大,有如一丛芒草,潦草生存。子女一个个长大,走远,父母的身体和内心一点一点被掏空。日子因为贫瘠而漫长。一溜饿鬼,肚子是永远填不满的窟窿,活下来何其艰难,可想而知。生命力竟如芒草,贫而不枯,瘦而不死,实为神奇。

若不为生计,芒草与人本可相安无事。人在走投无路时,总会另辟生机。春天,嫩绿的芒草是牛们的美食。盛夏,芒草极致生长,砍来晾干可盖房搭棚,芒叶经过处理可编工艺品。入秋,芒杆是造纸的好材料,芒穗扎扫把,环保实用。芒根味甘性凉,是为良药,全年可采,清热活血,取之不尽。零碎废草,还可烧锅。于是,芒草彻底地介入生活。大人忙于上工,孩子们闲暇便可上山下河,向芒草讨生计。放牛,砍草,剔叶,抽杆,打穗,挖根。极尽所能,积少成多,能卖的都拿去换钱。尽管价格低廉,收入微薄,但尽绵薄之力,也可换取一线生机。

母亲常说:我家伢都是在茅草窠里长大的。此言不虚。粮食奇缺,山菜野果也成美味佳肴。阳春三月,花果飘香。芒草丛中,绿豆果、称砣果、刺莓、棠梨,相继成熟。七月杨桃,八月山楂,九月毛栗笑哈哈。穿过蓬勃的芒草,前方常有意外的惊喜。甘甜的芒根,芒花孕苞时绵柔甜嫩的芒穗,均能解渴果腹。那时,芒草也是亲密的伴侣。

芒草是有性情的。和它亲密接触,切需小心。稍不留意,锯齿形的叶边就会让你肌肤受伤。砍断的芒茬坚硬锋利,切不可贸然踩踏。然而,生计所迫,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

芒草是低调的。不择地域,不图安逸,随处扎根,随遇而安,随性生长,实在而不骄矜。芒草是乡俗的。生于斯,长于斯,它只属于山野,属于乡村,属于刀跟火种,属于瓦舍炊烟。

前几年,老父先走。母亲形单影只,常常倚门守望,期盼一年一度,芒花飘落时节,生日之际,子孙团聚,得温天伦。

生活中,许多东西,远离等于失去。曾经拥有不等于永久在手。孑然一身的回眸,岁月空空如也。久违的山乡,处处写满芒草的牵挂。明亮的阳光下,芒草如林,芒穗摇曳,芒花飘飞。芒草的禾叶褪尽生机,枯槁潮水一样起伏。

村口溪边,芒花摇落夕阳。临近家门,母亲正颤立门前,手持一束芒穗,于迷茫处欠身张望。

夕阳下,母亲的头发亦如芒花一样雪白。

1.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描写芒草,请根据文意概括芒草的特点。

 

2.阅读第自然段,思考本段句式有什么特点,采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3.阅读第自然段,思考文中反复出现芒花形象有何作用?

 

4.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对第段划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