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甲文的作者是清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姓名),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____》。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每句用/只划两处)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行甚远_______

(2)眈眈相向________

(3)目似瞑,暇甚 _____ 

(4)国人 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因往晓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下车引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写的是两匹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文章前一部分是叙述,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

B. 甲文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交代得很清楚,其中屠户御狼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 乙文是一则寓言,它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 乙文会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丁氏对此表述不清楚也是其一。

 

1.蒲松龄《聊斋志异》 2.(1)其 一/ 犬 坐 /于 前(2)宋 之 丁 氏 /家 无 井 而 出 溉 汲 /常 一 人 居 外 3.(1)缀: 连接,紧跟(2)眈眈:注视的样子(3)意:神情,态度(4)道:讲述 4.A 5.(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6.B 【解析】甲:选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 年代:清 乙:选自《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甲文出自清代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1)中“其一”指的是“另一只狼”,是句子的主语,应该在它的后面停顿;“犬坐”是句子的谓语,其后要停顿。(2)句的意思是“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意”在这里是“神情”的意思;“道”在这里作动词,是“讲述”的意思。 4.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BCD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A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综合性学习

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内布置了一个文学阅览角,想悬挂一副对联,最合适的一项是______

A.宾至如归,稍安勿躁

B. 室雅无须大,书香不在多

C.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D.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按事件发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2)《西游记》是一部很有趣的书。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称之为“童心之作”,贾植芳说:“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你读了《西游记》对它如何评价呢?请在以下提示中任选一点,写写你的阅读感受。(不低于30字)提示:人物;情节;主题思想。

 

查看答案

课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2)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4)乡愁是萦绕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愫。王湾行舟江上,把乡愁寄予远飞的大雁,轻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李益登临受降城,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征人的思乡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句脱口而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更是直接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里”是名词。

B. 许多形容词前面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C. “我们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中“学习”是动词;“学习能获得知识” 一句中“学习”是名词。

D. 古代称谓有敬辞和谦辞的区别,“贵庚”是谦辞,“鄙人”是敬辞。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收获精彩的人生。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各校今年相继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据调查,我国大约80%左右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D. 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