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请从下面的初中阶段必读7部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并从作者、主要内容、...

(题文)请从下面的初中阶段必读7部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同学,并从作者、主要内容、人物个性、精彩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选择四个角度陈述推荐理由。要求语言流畅,表述准确,字数控制在80-100之间。

《童年》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海底两万里》

《格列佛游记》    《简爱》       《水浒传》

 

能从作者、主要内容、人物个性、精彩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选择四个角度陈述推荐理由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名著中选一个来介绍,且“角度”自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此我们熟悉哪一个,了解哪一个的内容、主题、特色等,就选择哪一篇来写。如《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的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反映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通过介绍林冲、武松、吴用等人物的经历,体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非功利性阅读

梅桑榆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通俗地说,这三种境界即是学海无涯,书山有路;发愤苦读,上下求索;豁然开朗,大彻大悟。先生此说,常为文人学者所乐道。但我以为,此说并不适合芸芸众生,一般学子或各业人士,如此读书做学问,层层递进,终达最高境界者,能有几人?而由于人们读书的目的不一,不但其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

万千学子,自从背起书包上学堂起,读书便成了他们的专业。特别是中小学生,天天端坐课堂,任老师“填鸭”,一年到头起早睡晚,上不完的新课,做不完的作业,比大人上班还辛苦。对不少学生而言,读书是一种苦差事、一项艰巨任务,鲜有乐趣可言。那些为了谋职、评职称、考公务员而读书的人,也多半如是。他们为应付考试而晨诵夜读,死记硬背,苦不堪言,一旦通过了考试,便如释重负,不是将那些书束之高阁,便是当废品卖掉,再也不愿吃那种读书之苦。

初踏社会的有志青年、商企管理人员所读之书,多为实用。有志青年多爱读传授怎样从平凡走向辉煌的成功学,希图从中学到成功的经验;政界、商企界人士,则要读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与权谋之书,希望能够掌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艺术”,以及更好地管理属下。他们读书的目的也很明确,但不是像学生那样为了应试,而是希望能够立竿见影,一旦运用,马上生效。故他们不会像学生那样视读书为苦差事。只是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读书,未必就能达到目的。那些说得头头是道的“成功学”,即使读上十本八本,也未必就能成功。从正面讲,读此类书者或许变得足智多谋,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商场赢家;从负面说,则可能变得虚伪狡诈,甚至成为阴谋家。

有些人读书只是为了消遣,或是受兴趣的诱引,并无明确的目的。我称其为“非功利性读书”。由于没有明确的目的,也就不需硬着头皮读那些枯燥乏味的书,而是择爱读之书读之。茶余饭后,夜晚无事,休闲度假,旅行途中,兴来展卷,兴尽阖之,心中全无负担,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受益。这类读者大多涉猎广泛,以至职业以外的知识非常丰富,他们或是上晓天文、下知地理,或是谈起诗词歌赋、小说戏剧,头头是道;或是侃起政治军事、文艺体育,像个专职评论员,乃至说到养花种草、饲养宠物,也像个行家。有人会说,这种人也就知道一点皮毛,看似什么都懂,其实无一专精。我却以为,知其皮毛,比一无所知要好。广泛阅读,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多读些文学、社科类的书,则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非功利性读书,无疑是一种乐事,是一种享受。

非功利的阅读,有时能使读者对某一门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走上专业之路。因为兴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是长效的兴奋剂,在兴趣的引导下读书,就会废寝忘食,沉醉其间,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就会耐得寂寞,不怕孤独,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而随着阅读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就可能对自己喜爱的行当进行尝试,若能不畏挫折,持之以恒,就可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可喜的成就。古今中外,不乏比例。

(选自《江西日报》2016年8月5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看待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的说法的?

3.读书的目的不同,其境界与感受也各异。作者心目中的三种目的的读书境界与感受分别是怎样的?

4.非功利性读书有哪些好处?

5.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

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生前身后名。

(4)_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5)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6)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

(8)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又十里,祥符寺,寺前淙流走万石间。山皆直松名杉,藤络莎,蓊蔓茏茸。有灵泉自硃砂峰来,依岩通二小池。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泉出石底,累累如贯珠不绝,气馝馞若汤,酌之甘芬,盖非他硫黄泉比也。明日遂试浴,垢旋流出,纤尘不留,令人心境清廓,气爽体舒。相传沉疴者,澡雪立瘥,理或然也。寺有南唐碑,初名灵泉院,宋祥符中,改今额

(节选自汪泽民《游黄山记》)

【注释】①馝馞(bì bò):形容香气很浓。②垢旋流出:身上的污垢不久就顺着池水流出,意思是把身子洗得干干净净。③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④瘥(chài):病愈。⑤额:牌匾。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灵泉/自硃砂峰来    B. 依岩/通二小池

C. 盖非/他硫黄泉比也    D. 令人/心境清廓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憩______    (2)被______   (3)明日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池莹澈,广可七尺,深半之,毫发可鉴。

4.用灵泉的水洗澡为什么能治病?

5.祥符寺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蝶恋花 京口得乡书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白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释】①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当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到京口(今江苏镇江)。②北固山:在镇江北,北峰三面临水,山势险要,故称。③碧琼梳:指江水。碧琼,绿色的美玉。④青螺髻:状似青螺的发髻。喻北固山。⑤拚(pàn)一醉:不顾惜酒量,只求一醉方休。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只有”一词可以看出词人心中深深的遗憾,因为此刻他无法与家人一起赏春。

B. “一纸乡书来万里”一句点题,表明京口离家很远。

C. “白首”一词极好地突出了词人的游子形象。

D. 从词的最后两句词人回复乡书中的问题来看,词人可谓归心似箭。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该词上片描写北固山雨后清丽的景色,反衬出词人客游在外难以排遣的幽怨。

B. 下片的描写中蕴含了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了词人有家难回的无奈。

C. “幽恨终难洗”运用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技巧,将词人的无尽乡愁表现得哀婉感人,动人心弦。

D. 全词语意沉痛,风格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同,深沉凝重,情意缠绵,极富艺术感染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