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细瘦的胳搏,紧扶着锈钝的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细瘦的胳搏,紧扶着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浃背,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上。可我懂得我不应耗费时间,去感kǎi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自怜自艾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怀着希望播种,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磕____  kǎi____  自怜自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汗流浃背”中“浃”的意思是_______;“不毛之地”的意思是_________

(4)语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1) bàn; 慨; yì (2)胳搏; 胳膊 (3)湿透; 不长草木的地方。 (4)比喻 【解析】试题分析:(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绊”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慨”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2)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搏”与“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3)考查对成语字眼的释义。这需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与记忆,当然也可根据上下文或成语的整个意思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汗流浃背”中“浃”的意思是“湿透”之意,这就与成语的其他字的词义有关。(4)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小题)

①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 。       (《诗经·关雎》)

②一鼓作气,_______ ,三而竭。      (《曹刿论战》)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自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

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⑦持节云中,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上片默写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

 

查看答案

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那儿,__”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说宽容

①“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 我国战国时期,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流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③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相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④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做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地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由来。

⑤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⑥《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味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一个抬价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堪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于笔的语言,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为什么对别人不可宽容一下呢?

⑧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⑧段阐述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了3个事例,请你分别概括出来。

4.第③段中“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中的“这种”指什么?

5.读完上文,你有哪些感受?

 

查看答案

 

我们都会遇到对手

⑴小学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课前唱歌,后来又发现我嗓门儿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⑵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理由极简单:女生少,操心事更少。她们却忘了: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我和琴的成绩太相近了,老师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其中的一位。势均力就有了意。

⑶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玩,放学亲亲热热走,我形单影只地呆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⑷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里了。我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门玻璃刚好坏了,我打开门,拿上书包正要出来,突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我一回身看到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的光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件事丢脑后了。

⑸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到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最麻烦的是在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的英雄。

⑹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⑺五年级时,我的表姐也转到了我们班。为了考入市重点特地从林区转来重读。加入了新成员,“半边天”不但没有多云转晴,反而阴云密布了: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彼此虎视眈眈。

⑻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让我出了许多怨气。

⑼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优秀,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⑽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⑾妈妈说:“嗯。琴,你有时间到我家里玩吧。”

⑿“哎。”

⒀我等琴走远了,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⒁妈妈瞪了我一眼:“她到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⒂“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⒃虽然妈妈开导了半天,我却忘不了琴的那些恶骂,几次碰到她探寻的目光都以冷漠拒绝了。

⒄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于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1.依据第⑶-⑻段,概括“我”和琴矛盾逐渐加深的过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年级时,表姐转来重读,彼此敌意加深,更加挖空心思贬低对方。

2.文中的“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选择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3.第⑵段两个加点词“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1)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      (2)敌人;

(3)对抗,抵挡;                  (4)(力量)相等的

A. (1)(2)    B. (1)(3)    C. (1)(4)    D. (3)(4)

4.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展露了小女生之间真实自然的争强好胜。

B. 表现嫉妒不加以控制则会成为完全的恨。

C. 体现遭遇对手乃人生无法回避的常态。

D. 揭示真正的成长始于真诚地欣赏对手。

 

查看答案

 

秋 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渚崖之间(水边)    B. 河伯始其面目(掉转)

C.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危险)    D. 吾长笑于大方之家(看见)

2.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水至     四之景不同    B. 吾非至于之门          有生孙

C. 道百   我尝闻少仲呢之    D. 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    以为莫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设喻说明哲理。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对比。

B. “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两个成语都出自选文,前者本义是指“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叹无可奈何”,后者的本义是“被道德修养高的人笑话。”

C. “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

D. 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4.翻译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