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文题一:请以“______真让我敬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走进自...

作文

文题一:请以“______真让我敬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一杯奶茶,一本新书,一个自由的午后······生活中到处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请你以“哇,好香”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两个题目任选其一(选择文题一,要把题目补充完整),做到文从字顺,感情真挚,思路清晰,前后照应,结尾要议论抒情点题,突出中心。另外书写要工整正确,力争美观,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卷中不得出现真实班名校名。

 

她真让我佩服 说起她,那可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她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好似天上闪烁的星辰。小巧如两瓣桃片的小嘴恰当地长在脸上,可讲起话来丝毫不含糊,俨然是个“话匣子”,讲起话来脸色绯红,连珠炮似的噼噼啪啪。她是我班多才多艺的小才女——陈续。 陈续长得小巧玲珑,真可以说是秀外慧中。性格开朗的她出口成章,能言善辩,作文写得尤其好。翻阅她的作文,一行行清秀的字体加上一个个巧妙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真可谓“笔下生花”,令我拍案叫绝。 有一次,我班开展了“水浒故事赛”。陈续站在讲台上,方寸不乱,从她的脸上开不出一丝丝忸怩害羞,她的语调抑扬顿挫,表情富于变化,肢体语言也很丰富,眉宇间透出一股自信,好像这讲台是她的天下,她真是铜匠的家当——有一套呢! 小才女陈续的"才"来自于她平时的积累,在祝福陈续更上一层楼的同时,我们也该向她学习,多积累,爱读书,勤练习。 陈续她真让我佩服,她是我们班的骄傲!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______真让我敬佩”。首先,让我们先审一下题,找一下题眼。题眼就是“敬佩”。也就是要紧扣“敬佩”来写。写“敬佩”,就要写出他(她)令人敬佩的精神风貌、思想品质。其次是补好题。半命题作文,关键是填好关键性词语,有什么样的生活,对什么样的生活熟悉就填什么,认识什么样的好人、优秀的人,就填什么人。谁对你影响最大,谁对你帮助最大就写什么人。如横线上可填“老师”“爸爸”“姚明”“雷锋”等,甚至可以填“李白”“陆游”等。当然横线上还可填感动你的事件,感染你的事物(比如动物)等。题目难度不大,但对审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要想写得出彩并不容易。抓住两个重点:(所填关键词),敬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胡。

上自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出自《周亚夫军细柳》)

【乙】

魏征有胆略,善人主意,每犯颜苦谏。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敛威。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魏征与唐太宗》)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霸上                      ②以

③上自军                    ④已而之细柳军

⑤军士吏甲                  ⑥天子

⑦善人主意                  ⑧上得佳鹞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③征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B. 【甲】文皇帝在慰问过程中,在棘门军那里,可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那里却“不得驱驰” ,两相对比,突出细柳军军纪严明,令人对其统帅顿生敬意。

C. 【甲】文的周亚夫和【乙】文的魏征都能言善辩,深得皇帝器重。

D. 【甲】【乙】两文中的皇帝都是深明大义、胸怀宽广的人。

 

查看答案

 

白杨礼赞

①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⑧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罢,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一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翻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的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你是英雄的井冈山的象征!

                                         (选自袁鹰《井冈翠竹》,有删改)

链接材料二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

                                           (选自百度百科《井冈山精神》)

1.选文第②段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2.白杨树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概括

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有什么效果?

4.文章最后一段提到了楠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5.选文以白杨礼赞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6.选文第⑤段与材料链接一第②段两者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什么不同?

7.结合材料链接二,分析为什么第⑦段说“井冈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8.试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上的竹根

 

查看答案

 

【材料一】

红山玉龙(中华第一龙)照片

【材料二】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约为3厘米。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玉龙的重心位置有一孔,用绳吊起首尾水平,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可能是祭祀用的礼器,也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材料三】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就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此消息传到翁牛特旗后,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塔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塔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苏秉琦先生鉴定。苏秉琦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对红山的考古发现曾经给予特别关注。根据贾鸿恩回忆,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塔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材料四】

这件玦型玉器是民间征集而无具体出土地点,其文化类型所属在学术圈内引起争议和讨论。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于2008年开始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采访相关人士上百人次,在翁牛特旗红山文化遗址群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于2010年10月下旬最终确认此件国宝的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材料五】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1.(1)【材料二】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红山玉龙进行了介绍?

(2)【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原文分析一下其作用。

2.【材料三】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2)“考古队在牛河梁发现玉猪龙”这一细节在此全文内容中有着什么作用?

3.【材料四】中“内蒙古考古队联合翁牛特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田野考察和民间访问”体现了他们怎样的考古态度?

4.【材料五】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哪些内容?

5.小王是翁牛特旗博物馆的一位文物解说员,她要将五段材料改写成解说稿,把红山玉龙介绍给韩国参观团。请你分别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之前加上一两句话,使该解说稿内容连贯完整。

材料一前:

材料二前:

 

查看答案

按原文填空。

(1)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负势竞上,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4)相顾无相识,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5)庭中有奇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十九首》)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阅读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战地记者德加·斯诺深入延安等革命地区,根据实地调查和采访写的一本书。

B. 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如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详细叙述了他们参加革命的故事。

C. 《红星照耀中国》中提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就是国共合作北伐。

D.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科普巨著,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