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舌尖”上的争议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论。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作者对此持赞赏的态度。

B.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引发的最大争议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缺乏关联性,且主题隐晦。

C. 作者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文人气质几乎消失殆尽。

D.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美轮美奂的益智片与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之间选择前者。

4.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引出议题。

B. 第②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电视节目应当发挥教化的功能。

C.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人们对‘舌尖’的评价”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D. 文章告诉我们,我们应当珍惜“舌尖”的文人气质。

 

1.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 2.比喻论证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3.C 4.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D.中和原文“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不相符合。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A.中第②段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A错误。 3.试题分析: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这种论证方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为人接受。第③段中已经在最后给出了结论:“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狄梁公与娄师德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  , 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  , 得十许通荐表  , 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狄梁公:唐武则天时有名的大臣狄仁杰,字怀英。②娄师德:唐有名的大臣,为将相三十年,以能容人著名。③直道:品行端正。④进身:受任用。⑤比:过去,原来。读第四声。⑥箧:小箱子。⑦荐表:推荐的奏本。

1.下面句子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文章直道进身/残年余力

B. 得十通荐表/杂然相

C. 非碌碌人成事/命左右取筐箧

D. 吾不意娄公所涵/世之欺者不寡矣

2.翻译下列句子。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

3.尽管狄梁公一再排斥娄师德,但娄师德仍坚持推荐狄梁公,说明娄师德是怎样的一个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不为苟也/所识穷乏者我与

B. 则生而有不用也/斯陋室

C. 如使人之所欲莫于生/急湍

D. 有所不辟也/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文章第二段在列举了路人和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后,还列举了什么事例?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2018届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九年级上12月考)下面是一则未完成的祝福短信。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与前面句子构成排比。

一颗细腻的心可以带来幸福,一颗真诚的心可以赢得信任,一颗勇敢的心可以征服未来  , ________________。希望你的心能同时包含着五个”!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随着长沙地铁2号线的投入使用,使长沙人的未来与地铁密不可分。

B. 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 广东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 广州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羊城的活动,得到了市民很多的响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慢慢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回味无穷的生活,就在那如水的平淡中。

B. 清晨,千万缕金光洒向水面,那一池带着露珠的娇艳睡莲,尽态极妍

C. 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的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D. 拿到最新一期的《读者》,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