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生态桥 苏婷 ①如果你居住在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生态桥

苏婷

①如果你居住在北京,那么你会发现,占地大约7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被北五环路拦腰分割成了南北两个区域,为了不让森林公园中的生态链因此中断,一座横跨北五环、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空中生态廊道被架了起来。

②“鸟儿在林中飞,松鼠在枝头跳……”这是即将呈现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廊道中的和谐景观。建设这座生态廊道,不仅能够满足现有道路交通与森林公园景观的综合需要,更为生活在森林公园里的上百种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提供了迁移的途径。动物们通过这条通道,可以在公园南区和北区之间自由活动。它们的往来走动还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可以充分保护公园的生物多样性。

③生态廊道长度近270米,桥宽从60米到110米不等。它就像一座过街天桥,与公园南北两区浑然一体。作为我国首座生态廊道,在最初的规划设计上借鉴了伦敦麦尔安德公园“绿桥”的成熟设计理念:桥梁造型平实稳重,桥梁上的覆土地势有起有伏,不仅有利于分隔人、车以及小动物,而且还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山水意境相呼应。

④在生态廊道的建设上也采用了多项新技术。为了减轻桥的负重,将绿化用无机轻质土和普通土壤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了混合,这样既充分保证了土壤养分、植被固定效果,又使得桥的荷载重量是单纯采用普通土壤的3/4;“植物隔根防水技术”则避免了植物根系生长对桥梁造成的危害;考虑到动物和一些昆虫的生活习性,就连生态廊道上的照明灯光也进行了相应处理。

⑤2008年5月底,生态廊道已完成整体绿化。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将控制在4∶6,这样就可以保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一年四季都有丰富多彩的景观。

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廊道的建成是北京生态建设的又一个亮点,是“绿色奥运”的一个具体体观。

1.文中第④节画线句子除了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还使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占地大约7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被北五环路拦腰割成了南北两个区域”,句子中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3.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生态廊道的“生态”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两点即可)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一:目前,许多城市用蔷薇、仙人掌、珊瑚树、梨树等植物代替砖石或者钢筋水泥“砌墙”,花与叶相互辉映,形成了生机盎然的“绝色围墙”。

材料二:青藏铁路在通过藏羚羊迁徙区域大约260公里的线路上,预留了15处野生动物通道。目前,包括藏羚羊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都可以利用通道自由地来往。

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比较突出了无机轻质土和普通土壤混合使用的优点 2.不能。因为“大约”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数目不确定,去掉之后就成了一个确数,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连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的生态链;两个区域的各种动物可以互相往来;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山水意境相呼应;保证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一年四季都有丰富多彩的景观。 4.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生态问题,并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意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无机轻质土和普通土壤混合使用的优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大约”是大概的意思,“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关于“生态”性具体体现写出两点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要结合原文和材料内容写出自己的发现。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男孩的十四岁

张俊杰

⑴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我要退学,我一天都不想在教室里呆了,我一进学校就烦!”

⑵男孩想,父亲会揍他一顿,至少会骂他个狗血喷头。奇怪的是,父亲非但没有揍他,甚至连骂都没有骂一声。父亲只是靠着门框蹲着抽烟,一支接一支,弄得满屋烟雾弥漫,如同战争打完硝烟弥漫的战场,宁静而可怕。

⑶终于,父亲吐出一口烟雾,重重地说了声“好吧”,然后就上床睡觉了。简短而有力的话语,如一块石头在男孩心窝上砸了一个坑。男孩知道,父亲默许了,默许得很沉重,让男孩想反悔都反悔不起。

⑷尽管如此,男孩还是很庆幸,少年的恐惧是很快就会被胜利的喜悦冲淡的,终于不上学啦,不用早起啦,男孩想。但男孩想错了。第二天天刚亮,父亲便喊男孩起床。出门前,将男孩母亲平时用的锄递给男孩说:“你不上学啦,以后就别让你娘下田啦。”

⑸那时,麦子刚收割完。天气干燥,田里极旱。父亲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于是,男孩便跟在父亲的背后锄地。不干活时男孩怎么也不会想到,麦茬地比柏油路还硬,不动脑筋的活并不好干。第一天下午收工,男孩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晶莹剔透的水泡,手心像是着了火,生疼。第二天下午收工,男孩的双手已经麻木。夜里一觉醒来,手皮发紧,手腕发酸,连拳头都握不住了。

⑹第三天早起,男孩伸出肿胀的手让父亲看,希望能引起父亲同情放自己一天假,哪怕不放假夸自己一声也好。但父亲看了看说:“刚开始干农活都是这样,慢慢就好了。”父亲将“农活”二字咬得很硬,目光像钉子,声音如冰雹,冷漠而坚定。母亲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想上前说话,但她观察了好几次父亲的脸,终于没有说出来。

⑺第一遍地锄完了。男孩想,终于可以松口气啦。可是丢下饭碗的父亲抬头看了看西边的红霞说:“准备浇地吧,看来一段时间天不会下雨啦。”

⑻天旱河水也紧缺,河经常断流。白天浇不完,夜里不得不睡在河边等水。男孩迷糊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边地头,离地头不远处有一处坡,坡上堆着干燥的麦茬。月光皎洁,水流泛动着月光,离坟还很远。男孩便坐在坡上等水,等着等着不知不觉就躺下了,连日的疲劳铺天盖地地袭向男孩……当夜,男孩病倒了,发高烧,说胡话。

⑼第二天醒来时,母亲坐在床边抓着男孩起泡的手流泪。见男孩醒了,母亲说:“你昨夜发高烧,不停地说胡话,说什么我明天还要上学,娘你早点喊醒我,别让我迟到……”

⑽男孩一听,大哭起来。其实,男孩几天前就后悔了。饭桌上,父亲说,想上学可是你自己说的,要上就得上出个名堂,不准再打退堂鼓。这一次,父亲的话多了点,声音沉重而坚定,不容商量。

⑾两年后,男孩考上了县里的高中。三年后,男孩考上了大学。临走前一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饭桌旁说闲话,无意中又提到这件事,母亲说:“你爹的心真硬。”

⑿父亲抽了两口烟,叹了一口气,说:“哪个当爹的不疼自己的儿呀”。

⒀那个男孩就是我,那年我14岁。

1.阅读全文,文中主要写了14岁的男孩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0字之内)

2.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至少写出2点)

4.文中说“锄第一遍麦茬地很关键,锄好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草。”这句话除了锄好第一遍草对麦子的生长很重要外,你还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楷书的一项是(       )

(2)秋天有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主要风俗分别是吃月饼和赏月,赏菊和登高,这两个节日依次是                             

(3)关于秋天的诗词曲有很多,你能写出连续的两句吗?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开卷诗。

②一个人如果能像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笔下的_______________那样,在困境中积极主动,保持尊严地活着,就不仅值得,而且是足以自豪的。

 

查看答案

请根据提示写出空缺的句子。

(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徜徉古代诗词长廊,跟随古人的脚步,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景,还能领会到美情。读杜牧的《泊秦淮》,我们可以欣赏到秦淮河畔美丽的夜景 _________________;读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欣赏到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的《无题》时,我们会被两个有情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深深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且对仗工整而不露痕迹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选自《捕蛇者说》)

【乙】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迁:迁居。②伐:攻打。③军:驻扎。④城父:地名,春秋时楚国之地,在今河南宝丰县。⑤拜礼:前往拜见,接受聘礼。⑥谋:商议,商量。⑦刺讥:指责讽刺。⑧疾:弊病。⑨所设行:所作所为。⑩用:起用。⑾用事:主事。⑿相与:共同。⒀发:调发。⒁徒役:役使。⒂莫能兴:不能站立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用楚(于:被)    B. 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C. 吾不为斯役(向:从前)    D. 楚使人孔子(聘:聘请)

2.下列句子中的“若”字意思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曾不若孀妻弱字    B. 若毒之乎

C.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D. 以为莫己若者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乡邻/之生日/蹙    B. 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C. 孔子/迁于蔡/三岁    D.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4.下列选项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甲文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乙文作者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B. 甲文通过蒋氏的故事揭示了古时的赋敛之毒,乙文中孔子没有成功到达楚国。

C. 甲文蒋氏不愿恢复赋税的原因是“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乙文孔子被围的原因是“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D. 甲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文字里行间写出了陈国和蔡国大夫对孔子被楚国起用的害怕。

5.对选文写作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二段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则徙,以至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来突出“敷敛之毒有甚是蛇”,乙文则通过陈蔡两国大夫的语言描写,侧面表现孔子的贤德使他们感到害怕。

B. 甲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乙文主要是告诉读者孔子没能达到目的的前因后果,是记叙文。

C. 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甲文是蒋氏自陈心曲,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乙文娓娓道来,语言犀利、直接。

D. 甲乙两文的语言都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都表现了主人公豁达、乐观的性格。

6.将甲、乙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7.柳宗元写《捕蛇者说》的目的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如何看待他这一行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