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雨夜的灯光 ⑴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

雨夜的灯光

⑴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⑵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⑶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⑷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⑸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⑹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⑻“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⑼“我送送你们吧!”

⑽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⑾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⑿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⒀“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⒁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

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 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⒂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⒃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内容

段落

⑴—⑶

⑷-⑹

⑺—⒂

主要内容

A:___________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

B:__________

“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选文第⑿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

 

1.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B. 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 艰难作铺垫。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另一方面也写出了马灯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4.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 5.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解析】 1.本题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考查。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 2.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的考查。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 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常见修辞方法作用:(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文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 4.本题的考点是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文中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2.①段划线句子中“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眼边儿红红的” 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3.这篇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浓墨重彩描写菊花呢?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补充相应句子。

(1)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子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文侯与虞人期猎

司马光《资治通鉴》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B.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C.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D. 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丘舍      离开    B. 元方入门不     回头看

C. 饮酒乐,天  雨水    D. 身自之         停止,取消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 战国初期,魏文侯之所以受到各国的普遍敬重,从期猎这件事上,也能看出他的为人之道了。

D. 两篇选文都表现了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查看答案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动情地说:“我们做父母的其实特别希望孩子有帮父母做点事的举动或想法,哪怕只是倒一杯水,扫一次地,我们心里都会感到特别地欣慰,甚至是特别地感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写一篇文章。

(2)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一个      就够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