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 娘 亲 六六 (1)以前,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妈妈叫“娘亲”。现在年...

(一)    

六六

  (1)以前,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妈妈叫“娘亲”。现在年纪越大,明白得越多。

  (2)回国前,我给家里人准备礼物。轮到妈妈时,给她打了个电话,说商场里的耐克鞋子正在热卖,问她穿多大的尺码。妈妈干脆地回绝说:“不要买,我什么都不缺。”

  (3)回到家,我把给大家的礼物分发出去,唯独没有母亲的。当时,我穿着短袖空手而归,因为心里有数,妈妈会替我打点一切。果然,母亲从柜子里找出N年前冬天我离开上海时丢下的陈年老裤,一试,大小刚刚好。

  (4)只住一夜,一大早我就要走了,我不让母亲送,天那么冷,又是上班高峰,去的时候我们打车,而回来,以母亲的克勤克俭,是一定要坐公交车的。

  (5)母亲说:“我前两天和你爸买票的时候就探好路了,你一个人去不熟悉,找不到地方怎么办?我陪你,反正我有的是时间。”

  (6)我心头一酸。母亲有的是时间,而我分给她的,却只有一夜。

(7)写电视剧《蜗居》时,我劳累得不行。妈妈来看我,她摸着我的脸说:“你怎么面黄肌瘦的,过得不好吗?上次回来还唇红齿白的。”我说,前段时间太累了,又睡得少。

  (8)妈妈撅嘴,过半晌说:“一个女人,这么劳碌做什么?你真的很像你爸,不怕吃苦。”

  (9)我于是明白,为什么每次我说要给她买东西,她总是坚决地拒绝。因为她一想到吃的穿的都是我的血汗,会难过得无法安然去享受。我赶紧安慰她:“没关系,虽然有点儿累,但我心情愉快。忙完这一段,我好好补一补。大家都夸我这本书写得很好,我要继续努力。”

  (10)妈妈更不乐意了:“努什么力啊?不要写了,伤身体。我才不在意你是否有名有钱,你健康就好。才30多岁,看着就那么老,哪像你18岁的时候,脸光滑得像个剥了皮的煮鸡蛋……”

  (11)在长途汽车站的检票口,检票员把妈妈拦住了。我检过票,回头对妈妈说:“回去吧,我走了。”

  (12)妈妈却转身小跑起来,边跑边说:“我从另一个门溜进去,到车上看你。”

  (13)离发车只有几分钟而已,另一扇门很远,我怕妈妈过来的时候大约只能看见汽车绝尘而去,吓得连忙跑步上车,把行李塞给司机,自己赶紧从里面往外迎。

  (14)两人在另一扇门汇合,我再三催促妈妈回家。妈妈坚持着,说要看着车走。

  (15)妈妈送我上了车,看着时刻表说:“还有一两分钟,等司机上来我就下去。”妈妈一边嘱咐我,一边不时回头看钟,最后说了一句:“时间怎么过得这样快?”

  (16)车子发动了,妈妈有些笨拙地跳下车去,司机关门急了些,差点儿夹到妈妈的腿。

  (17)在车离开的一刹那,望着母亲略显蹒跚的背影,我掉下泪来。

  (18)还是娘亲。

                                                  (选自《课外阅读》,有删改)

1.阅读全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回国前

娘亲替我打点好一切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妈妈撅嘴,过半晌说:“一个女人,这么劳碌做什么?你真的很像你爸,不怕吃苦。”

(2)果然,母亲从柜子里找出N年前冬天我离开上海时丢下的陈年老裤,一试,大小刚刚好

3.文章第(7)-(10)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_______ 。分析其作用。

4.文章以“娘亲”为题,有什么好处?

 

1.①我给家里人准备礼物,妈妈却什么都不要。②回到家分发礼物③分离送别④娘亲坚持送我上车,并看着我走。 2.(1)示例:翘起嘴,生气的样子。这是对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的迟疑,体现出母亲对“我”辛劳工作的不满,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2)示例:“N年前”在这里表示时间很久,我记忆模糊;“大小刚刚好”则表示母亲记忆犹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深刻体现母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爱。 3.文章第7-10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插叙。作用是:此处插叙了娘亲以前来看“我”的情节,补充交代了娘亲拒绝我给她买东西的原因,表现我对娘亲的感念之情,使母亲形象更加丰满,突出主旨,为文章末尾的抒情做铺垫。 4.题目简洁醒目,利用修辞一语双关,既指对母亲的称谓,又指母亲对我最亲,高度概括了母亲的形象,表现了娘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爱,蕴含我的感激之情,揭示了全文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要分别概述“我”和娘之间发生的几个事件。 2.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如答“撅嘴”一词的表现力:先要答出对词语的理解,再答出属于动作或神态描写,最后根据具体语境答出表达效果。同样,答“N年前”词语的一词的表现力:先答对词语的理解,然后答出对比手法,最后根据具体语境答出表达效果。 3.试题分析:考查插叙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来谈。内容上:补充交代了娘亲拒绝我给她买东西的原因,对“我”的情感、“母亲”的人物形象和主旨都起到了作用。结构上:,为文章末尾的抒情做铺垫。 点睛:插叙的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突出主题。(6)为下文作铺垫。(7)突出中心思想。 4.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此题字面意思:指对母亲的称谓。深层意思:指母亲对我最亲。既有娘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爱,又蕴含我的感激之情,并揭示了全文主旨。所以此标题属于一语双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 子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⑦《<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

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飞 引 弓 一 发 破 其 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结合选文说说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           骤,急            相委而      去,离开

B. 陈太丘与友行     期,约定          元方入门不  顾,顾虑

C. 下车之           引,拉,牵拉      尊君在      不,同“否”

D. 未若柳絮风起     因,趁、乘        去后至      乃,才

2.下列句子“而”的意义或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 温故而知新

C. 为人谋而不忠乎    D. 博学而笃志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方将父亲的友人驳斥得理屈词穷。

B. 无奕女咏雪的佳句博得谢太傅的赞赏。

C. 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强调的是雪的颜色,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侧重于

雪纷飞的状态。

D. 从元方对友人的言行可见,元方是个聪明机智的孩子。他“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因为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草房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大奶奶对土地的热爱、执着而动人。

B. 当桑桑穿着棉衣棉裤出风头的时候,秃鹤却戴着白帽抢了他风头。

C. 细马在桑桑的帮助下挖柳树须子给邱二爷治病,后来细马回到了江南老家。

D. 杜小康经历了孤独的放鸭之旅,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