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娴熟 滞留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娴熟 滞留 鹤立鸡群 催枯拉朽    B. 缅怀 胆怯 油光可鉴 和颜悦色

C. 轮廓 泻气 筋疲力尽 抑扬顿挫    D. 劳碌 教诲 正经危坐 一丝不苟

 

B 【解析】试题分析:A摧枯拉朽。C泄气。D正襟危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sài)     发(bān)     锐不可(dǎng)

B. 然(qiǎo)    首(qiào)    屏息声(liǎn)

C. (jūn)     (pāo)     痛疾(wù)

D. 农(diàn)    责(jié)     无消息(yǎo)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差不多,大概)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水波)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也叫油柑,食用)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山而东:

(3)折处辄潭:                  (4)影颓然:

(5)不复甚:                    (6)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晓雾将 (2)未复有能其奇者(3)怀民亦未(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和“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写了“___”,乙文描写了“___”。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查看答案

阅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______     遂:______      盖:______   但:______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两岸石壁,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______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