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完成下列小题。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 字形欹正参差,或大或小

C. 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 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2.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提到的“寒食”与古代的一个节气密切相关,请你从下面俗语谚语中选择与该节气有关的一个句子(      )。

A.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B. 立春寒,一春暖

C.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D. 落雪见晴天,瑞雪兆丰年

 

1.C 2.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苏轼书法作品的辨析能力。要了解不同字体的基本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会欣赏这幅作品,然后再辨析各个选项即可。这幅作品是苏轼的《黄州寒食书帖》,应该是行书。 2.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和俗语谚语的积累。A项正确,是描述清明前后的谚语。根据“寒食”节气的来历,可以知道与清明有关,其他项是立春、立夏和冬季的谚语,从时令看也与季节不符,可以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完成下列小题。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文以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从春秋楚国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        ,到战国时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          ;从南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        ,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        ,爱国、为国、利国、报国是中华儿女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诗词的思想高地。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 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知与行、学与思的哲学关系……诗人在诗词韵律中搭建自己人生的亭台楼阁,畅达时自成风景 各领风骚   赋闲时以逸待劳 守静待动 逆境中韬光养晦、不与乱世争英雄,不失为一种人生韬略。

1.下列字音字形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载”在文中的读音是“zǎi”,“丹”字的最后一笔是 “

B. “载”在文中的读音是“zǎi”,“丹”字的最后一笔是 “

C. “载”在文中的读音是“zài”,“丹”字的最后一笔是 “

D. “载”在文中的读音是“zài”,“丹”字的最后一笔是“

2.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将下列短语填入原文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耿耿忠心     仰天长叹     浩浩胸怀     慷慨悲歌

A.     B.     C.     D.

4.“韬”的形旁“韦”的甲骨文是 (囗,城邑) (众多脚趾,代表巡逻),请你猜测“韦”字的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本义消失, “韦”引申义为“熟皮”。所以“韬”的 意思是“剑套”,那么“韬光养晦”的意思是______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比喻才能、韬略过人

 

查看答案

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2015年第1辑《时文选粹》)

1.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第③段运用了比喻的方式证明观点,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请写一句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格言或诗句。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5.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