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

现代文阅读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5.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

 

 

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3)内容上表现了家境的贫寒和那段生活的艰辛以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蕴涵着我的自责和母亲的歉疚。(答出两点即可满分) 2.结构上前后呼应,使结构更加严谨;内容上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突出了雨天行路的艰辛,烘托了母爱的伟大。 3.(1)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2)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3)我扔了馒头。 4.(1)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或“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2)肖像(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年老与贫穷,蕴含了我的愧疚之情。 5.爱自己的孩子、节俭、憨厚、朴实、善良,性格隐忍(写出三点即可)。心理描写:妈妈呀,你怀揣着馒头一步一滑地走到学校,而爱慕虚荣的我却不理解您的苦心,无情地扔掉了这个馒头,儿子真是太不应该了!母亲,您能原谅不孝的儿子吗?(用第一人称,结合文意,表达出我的愧疚之意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标题在文中的一般作用,围绕“一个馒头”分析标题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即可。本文以“一个馒头”为题,首先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个来展开的;其次这也是设置文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方式;最后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相应的段落,从环境、故事气氛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段中的“雨”是表明环境的恶劣以及母亲在这样环境下为“我”做馒头,从而突出了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第八段中的“雨”在这里是渲染了悲伤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母亲对儿子不理解自己的爱的一种悲伤情感。这两处的“雨”具有相呼应的作用。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时,请注意结合全文,综合全文,从而概括相关的事件。文章围绕“一个馒头”依次叙述了三个事件:①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②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③我扔了馒头。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鉴赏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把握句子的意思,确定句子使用的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是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①动作描写。“揣”“里三层,外三层”等词语是对母亲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突出母亲对这个馒头的珍视。②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这句话通过对母亲的动作和肖像描写写出了母亲当时的失落和劳累。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文章主旨,结合文中相关事件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母亲不辞辛苦为儿子做馒头、送馒头以及在教室窗口以“扔”的方式为儿子送馒头等事件,表明了母亲节俭、朴实、善良、憨厚的品质,从而更加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伟大的爱。对于此时“我”的心理活动,言之成理、符合文章主旨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 (2) 思就亭止息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查看答案

默写

(1)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2)______________,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6)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7)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

(8)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9)______________,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10)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查看答案

请仿照下面句子的特点,以“小山”或“小路”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例句:小河真美啊!清澈、恬静,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鲁迅—《呐喊》

B. 《“飞天” 凌空》—夏浩然、樊云芳—新闻特写

C. 《三峡》—郦道元—《水经注校正》

D.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南朝

 

查看答案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合理的城市规划,给市民以舒适和便利,让人们内心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惬意。

B. 雾霾过后抓紧治霾才有可能避免陷入周而复始的雾霾困扰之中。

C. 在国测运动会上,有大约20%左右的学生,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导致成绩不理想。

D. 汉字听写大赛在各地举办和热播,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特质,而且让很多观众对司空见惯的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