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 

①故事情节:_______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______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________—— 心情很好 ——_________

2.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的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

3.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 请你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1.①捡到; 归还“不屑”或“想不通”; 不好意思 2.把手机交给学校,儿子肯定会受到表扬,但儿子却不愿受表扬,所以我感到“惊讶”。 儿子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而是做人的本分。说明儿子不爱慕虚荣,为人善良,不虚伪,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为此感到“欣慰”。 3.动作描写,突出着急;神态描写突出惊讶,说明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之外;语言描写,突出讲话很激动,表达感激之情。 4.“善良”:归还手机 “不虚伪”: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解析】 1.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5.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今天(9月26日),宁波四眼碶小学,因为一张“国歌一响,全体小学生止步敬礼”的照片,而走红微博。

据宁波晚报报道,这张照片是网友发在微博上的。照片中,早晨上学时间,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校园,突然,校园的广播里国歌响起。这时,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刚刚还跃动的孩子们,就像被摁下了暂停键,所有的小学生同时停住了脚步,齐刷刷地原地立正,面朝国旗的方向行注目礼和少先队礼。国歌结束,小学生们才又纷纷走向教学楼。

(1)请给此新闻拟一标题。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于_______________起实施国歌标准版本正式发布。(请填写年月日)。

 

查看答案

古诗词解释。

多趣味____________                     至于夏水_____________

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                  猛浪若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材料一: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胡愈之

材料二:1936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后来,他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一本书。

(1)材料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__

(2)“他”写成的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曾易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龟虽寿》中表达作者老当益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路远莫致之

(3)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 

(4)《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望》中,最能表现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两个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比起秋天的枫林来,夏天的枫林虽然没有那撩人的红韵,但那生机盎然的绿,              ;那繁荣茂盛的绿,             ;人们置身其间,会在不知不觉中充满年轻的激情和活力。正是因为如此,解体案绿叶无穷碧的夏日枫林更值得赞美。 

 透露着的却是一种苍劲的风骨   

②涌动着的却是一种青春的朝气 

③奔腾着的却是一股向上的力量      

④展现着的却是一种优美的情韵

A. ②①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