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冥思遐想 狼藉
B. 殚精竭虑 名副其实 响彻云宵 耸立
C. 藏污纳垢 沿溯阻绝 转弯抹角 班白
D. 正襟危坐 相形见绌 张慌失措 管辖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绯闻(fěi) 不逊(xùn) 深恶痛疾(wù)
B. 媲(pì)美 翘首(qiáo) 诘责(jié) 悄无声息(qiǎo)
C. 溃退(kuì) 教诲(huì) 鞭挞(tà) 长吁短叹 (xū)
D. 轩昂(xuān) 锃(zèng)亮 炽热(chì) 黯然失色(àn)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曾关切蚂蚁王国的命运,猜想浩瀚宇宙的奥秘,还有堆沙、玩水、痴想……纯粹而 真实。
少年的心里住着童心,不经意间,你会发现枝头的花儿在匿笑,墙角的蟋蟀在欢唱…… 大人的心里藏着童心,不信你看,爷爷与你的忘年之交,严谨的老师天真的一笑…… 让我们用眼睛去“听”,用耳朵去“看”,童心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请以“ 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补全题目,可以填入“拥有”“久违了”“爸爸的”“啊!”。
(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3)不少于 600 字。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②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③夜 榜:夜航。
1.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了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 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 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 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 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 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 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 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 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 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少厉.清节 (通“砺”,磨炼) B. 滂怀恨. (遗憾)
C. 蕃乃谢.焉 (道歉) D. 滂后事释. (释放)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B.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C.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D.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崔树强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 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 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 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 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 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 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 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 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 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 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 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 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 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 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 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 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 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 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 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 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 大用。
1.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 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
之中。
C.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 艺术的自由和解放,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4.指出下列两句加点词句的表达作用。
(1)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