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了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了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 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 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①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弃官而去。郭林 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 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蕃乃谢.焉。

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②举谣言③,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 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 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 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 子孙,而为乡里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 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 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归怨,乃指滂之所用以为“范党”。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 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注释】①公仪: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②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③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少厉.清节    (通“砺”,磨炼)    B. 滂怀恨.    (遗憾)

C. 蕃乃谢.焉    (道歉)    D. 滂后事释. (释放)

2.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B.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C.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D. 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刻画了范滂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D 2.C 3.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4.(1)有威信(受人钦佩):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弃 官而逃。(2)不畏权贵(敢做敢当):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 屈,表示自己若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3)公正清廉(不任人唯亲):没有偏袒自己的外甥,压力之下仍然没有给外甥一官半职,太 守也拿他没办法。 【解析】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宋 译文参考: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冀 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 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 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 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 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 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 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 (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 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 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 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 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 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 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 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 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 郡中中等以下水平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他们于是都指责范汾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都是范 房的同党。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释”是“排解、解除”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根据意思的停顿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方”意思是“正……时”,“去”是“离开”的意思,“犹”是“好像”的意思。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章,疏通文意,找出与范滂有关的情节,围绕“有威信、公正廉洁、不畏权贵”具体分析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艺术也需无用之用

崔树强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 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理性统治的现代社会, 艺术(当然也包括文学)因为它的“无用性”,被人们逐渐冷落,不得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 哀。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科 学与艺术互补,“有用”与“无用”合一。而“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

艺术的精神,本可以对现代人功利之心作一种极好的救赎。当下的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 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让青年人真正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 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和平实、雅淡素朴。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 心理的镇魂剂,甚至借此可以突破很多技巧的抗拒和精神的屏障。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 的价值观,却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艺考的 持续火爆,带给人们一种艺术繁荣的表象。很多青年人因为文化课不理想,通过突击和速成, 转而报考艺术专业。艺考成了高考最直接“有用”的捷径。同时,艺术教育也多以艺术技巧 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 “心”的培育。艺术沦为技巧的 奴仆,日益偏离了“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的“根植人心”的传统。一门最需要文 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为文化缺失的避难所!

艺术之“无用”为人的精神解放创造了条件。艺术在其起步的地方,实际上和游戏一样, 正是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到解脱的。艺术的真精神是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自由和解放, 恰恰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当一个人沉浸到艺术精神境界之中时,他浑 然皆忘,自然也会忘记现实事功的“有用”性,所以庄子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

世人皆知用之为用,其所谓“用”,系由社会观念所决定的社会价值,人要得到这种价 值,就必须受到社会的束缚;而“无用”于社会,就是不为其所束缚,人的生命就是完整和 谐的。艺术对于“用”的超越,成就了艺术和美的观照。自然科学回答了“是什么”,人文 学科则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科学缔造了“有用”的现代文明,艺术营构了“无用”的精 神世界,成就了生命的和谐。艺术虽然没有经世之用,却有生命之用,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 大用。

1.本文是如何引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这一论点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科学和艺术相辅相成,“有用”与“无用”合一,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支柱。

B. 艺考持续火爆带来了艺术的繁荣,说明“有用性”的价值观,已侵入艺术教育实践

之中。

C. 从现实的“实用”观念中得以解脱,是艺术和游戏相似的地方。

D. 艺术的自由和解放,来源于由“无用”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作者认为“无用正是艺术之大用”的理由。

4.指出下列两句加点词句的表达作用。

(1)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艺.术.和.科.学.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正是扰攘纷乱的现代社会的良.药.,是纠结心理的镇.魂.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 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 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 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 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 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 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 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 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 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 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 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 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 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 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 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 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 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 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 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 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 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 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 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 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 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 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 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 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1)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

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近日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一位中年男子手持“请不要随意调头”的牌子,拿着小喇叭对 行人不断大喊:“我不再闯红灯!”周围都是好奇的围观群众。

原来,今年 7 月起,江西省吉安市青原交警大队开始采用这种特殊的管教办法,来治理 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

青原交警大队方面表示,因为路上的行人特别多,如果单靠罚款,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据了解,刚开始每天都要抓到七八十人,随着宣传的深入(围观群众的奔走相告),每天抓的 人数越来越少,成效显著。

(1)请为这则热点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5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种处罚形式,你支持吗?请作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品味经典,品味文学魅力。读 _____的《敬业与乐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读《水浒传》时,感受到 _____得知好友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时,一路暗中保护的嫉恶如仇、侠胆义肝;读明初文学家宋濂的《____》,感受到了学习的艰 辛和辛酸,也体会到了文章感情表露的真挚与诚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请你

帮她从以下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具体的事例(不少于 2 个事例)来印证这一观点。

A.简·爱     B. 武松     C.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政协代表,他非常关注民生,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让“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6)花开花落、纤柳抽枝,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精 神,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那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