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 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 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 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 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 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 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 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 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 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 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 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 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 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 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 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 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 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 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 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 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 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 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 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 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 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 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 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 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1)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
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近日一段视频走红网络,一位中年男子手持“请不要随意调头”的牌子,拿着小喇叭对 行人不断大喊:“我不再闯红灯!”周围都是好奇的围观群众。
原来,今年 7 月起,江西省吉安市青原交警大队开始采用这种特殊的管教办法,来治理 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的行为。
青原交警大队方面表示,因为路上的行人特别多,如果单靠罚款,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据了解,刚开始每天都要抓到七八十人,随着宣传的深入(围观群众的奔走相告),每天抓的 人数越来越少,成效显著。
(1)请为这则热点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25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种处罚形式,你支持吗?请作简要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品味经典,品味文学魅力。读 _____的《敬业与乐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读《水浒传》时,感受到 _____得知好友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时,一路暗中保护的嫉恶如仇、侠胆义肝;读明初文学家宋濂的《____》,感受到了学习的艰 辛和辛酸,也体会到了文章感情表露的真挚与诚恳。、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请你
帮她从以下几个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具体的事例(不少于 2 个事例)来印证这一观点。
A.简·爱 B. 武松 C.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政协代表,他非常关注民生,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让“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6)花开花落、纤柳抽枝,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精 神,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那样。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 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 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 4 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 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 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 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 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 动,并跟踪观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热映,不仅是故事题材的选择,更在于每个演员能把剧中人物 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B. 初学自行车的时候,磕磕碰碰,跌倒了再起来,有一次他在雨中摔了一跤,起来时, 浑身上下拖泥带水。
C. 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往往对发言者的原话寻章摘句,他们忘了新闻的铁律——真实, 这样的媒体最终一定会失去观众。
D. 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 人觉得味同嚼蜡,真是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