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客行悲故乡。_____,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苍苍竹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5)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是政协代表,他非常关注民生,借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让“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6)花开花落、纤柳抽枝,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精 神,就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那样。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诗词大会》打开了人们通向诗歌世界的大门,架起了人们与中国文化情感,点 燃了人们心中对诗词热情的火炬。
B. 钱江世纪城规划范围内盈一村等 4 个村的“征迁清零”工作将完成扫尾工作,届时世 纪城范围内将不留一户农户,大拆迁正式画上圆满句号。
C. 水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 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D. 网络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 动,并跟踪观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热映,不仅是故事题材的选择,更在于每个演员能把剧中人物 的内心世界表演的惟妙惟肖。
B. 初学自行车的时候,磕磕碰碰,跌倒了再起来,有一次他在雨中摔了一跤,起来时, 浑身上下拖泥带水。
C. 为了吸引眼球,媒体往往对发言者的原话寻章摘句,他们忘了新闻的铁律——真实, 这样的媒体最终一定会失去观众。
D. 这几天,我仔细研究了菜谱,尽心挑选了食材,终于做出了几道菜,谁知道吃起来让 人觉得味同嚼蜡,真是汗颜。
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A. 美丽的落日总会引起一个更加绚丽的景象,未及饱览便一闪即逝,并在消逝中留下不 可名状的渴望和惆怅。
B. 美轮美奂、诗情画意的 G20 杭州峰会文艺演出虽早已落下维幕,但每当想起总令人意 犹未尽。
C. 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并没有 产生想象中的立杆见影的效果。
D. 冬日的北疆,千里冰封,往日的草原仿佛裹上了一层银白的大衣,阳光打在上面分外 妖娆,红妆素裹,一派恢宏。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 ( )
我是何等艳羡.江南女子,能够一生娉娉婷婷在美若仙子的西湖边散步,能够在小径通幽 清池碧水的留园脉.脉含情地牵手情侣。想起游苏杭时,借人家苏绣女子的绣布和绣架拍下的 一组照片,如今却不知到哪里去了,痛惜!于是,总是在梦中悄然想起那一袭氤氲.烟花长裙 下低眉含笑专情刺绣的美图,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慰藉.了吧。或许,为了这张美图,定会再度 游苏杭。
A. xiàn mò wēn jiè
B. qiān mài yūn jí
C. xiàn mò yūn jiè
D. qiān mài wēn jí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上述文段选自名著《 》中的《 》,作者是 。
2.从全文看,“我”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 → →
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生得更高了”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