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⑴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⑵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⑶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⑷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⑸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⑹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⑺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⑻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空格内填上适当的短语,将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概括完整。
晚开店→口口口→口口口→收野栗→口口口
2.品读文中第2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3.文章第6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老汪是一位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节选自朱自清的《春》)
1.“最寻常”、“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江南春雨的 ,作者用“ ”字领起,状写春雨的可爱。
2.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春雨,而且写 。 “织”字是承上句“________ ” 的比喻而来,准确地表现了春雨的动态。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用了 修辞手法,妙处是: 。
4.仔细揣摩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注:牖(yǒu,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施尾于堂/于我如浮云
B.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下车引之
C. 是叶公非好龙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贤哉,回也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叶 公 见 之 弃 而 还 走 失 其 魂 魄 五 色 无 主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与( )(2)饭疏食饮水( )(3)思而不学则殆(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列选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不耻下问”等。
B.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C. 第7章是讲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多么重要。
D. 第2章强调的是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曾子建议从忠、信、传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请你仿照画线的例句,在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相近,句式相同。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可以使软弱的性格变得坚强, ,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改进。(将“改进”改为“提高”)
B. 在本届世乒赛上,经过运动健儿们的奋力拼搏,再次赢得了男子团体冠军。(把 “再次”改为“终于”)
C. 各地纷纷采取追踪病源、隔离观察等措施,防止甲型H1N1流感不再扩散。(去掉“防止”)
D.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将“增强和”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