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 四川九寨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C. 《战狼2》之所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其原因是因为它强化了国人的爱国之情——无论你在哪里遇到了怎样的危险,请你记住,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D. 国足的健儿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而且关系到祖国母亲的荣誉。

 

D 【解析】试题分析:A残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B语序不当。改为“就能面对和战胜任何困难”。C成分赘余。去掉“其原因”。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目前,一些文化产品粗制滥造,甚至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的问题,群众十分反感。

B. 他出国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C. 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 ,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D. 老李的才干在公司里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但经理却不重用他,实在可惜。

 

查看答案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jì)     见(piē)    黑(yòu)    诚恐(huáng)

B. 名(nì)     (sùn)    留(zhì)     藏污纳(góu)

C. (shú)    责(jié)    雨(zòu)     疲力尽(jīn)

D. (xū)     农(diàn)   息(zhì)     痛疾(wù)

 

查看答案

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名。

(1)就我国四大名著中感兴趣的一个人物作一些评点,以“我看        (如:曹操、王熙凤、猪八戒、林冲等)”为题作文。

(2)以“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贴补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②那天,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a.黯然。“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感动:“谢谢您了。”  

③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④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着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⑤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⑥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⑦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A  

⑧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菜篮子。  

⑨“嗨,珍妮,”老人b.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老人略带c.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还有,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C 

(选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作者:[美]杰瑞·沃曼)

1.速读全文,“礼物”在文中是指              这样的东西。围绕这一“礼物”,文章讲述了一个          的故事。

2.第①段交代了      。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有:(a)     ,(b)     

3.“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取出来的,它应归于A-C处的哪一处?为什么?     

答:应归位于   处。因为              

4.品析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1)a处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这是因为     ,而b处老人又很“兴奋”,这是因为      

(2)c处老人之所以“略带羞涩”,是因为               

5.俗语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请你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了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再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写作之友yVk!U&{4`*m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选,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帝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①燕剪春风:       ②鹰击长空:        ③雁横烟渚:        ④莺穿柳浪:

2.第②段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语句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3.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4.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每条不超10字。

5.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认证方法,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来。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理解”或“背书与创新”的看法,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