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倪萍的《姥姥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今姥姥一直...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倪萍的《姥姥语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如今姥姥一直活到替我看孩子了。姥姥走前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是感觉一定是有大事儿,叮嘱我:“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我努力地想和姥姥笑一笑,却是嘴角往上翘,眼泪往下流,喉咙里热得一个音也发不出来。姥姥拍着我说:“你要是救不了孩子,谁也救不了。姥知道,就你行。”我开始不哭了,坚强地抱着孩子走上了求医之路,这一走就是十年。

这段话伴着倪萍走过艰难的日子。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要求:

(1)字数在600字以上。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套作,不抄袭,不透露个人真实信息。

(3)语言简练,尽量不要使用网络语言。

 

不能放弃的尊严 如果说是母亲哺育给予了我们生的可能,那么尊严便赋予了我们生的意义。(开头一句话,简洁利索) 倪萍新作《姥姥语录》中曾说:“哪儿的肉皮都好撕开,就是脸皮不好撕。撕一块你试试?这一辈子脸上都有块疤。”虽然素不相识,但我想姥姥就是这样一个人吧:耐得了苦,忍得了泪,却决不允许受欺凌,不允许自己丢脸。姥姥的话虽然平实,但我好像听见了她内心深处在说:“因为那是不能放弃的尊严啊!”(用平实亲切的语言点破材料关键词内涵:“脸皮”即“尊严”,体现认识深度)钱学森曾被人问过:“美国的保险金交了多少?”他却回答:“一块也没交。”在美生活多年的他仍牢牢守着“尊严”二字,(扣关键词)不为他国而丧失本心,沦为卖国贼。甚至在美国为其提供优厚待遇的情况下,他仍毅然回国。拒交保险金,拒绝外国挽留,他拒绝的是金钱,是利益,是半生无忧的生活,这看似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是钱学森的尊严,是中国人的尊严。还有什么比尊严更重的呢?(挖掘本质,反问增势) 一句斩钉截铁的回绝让世人看到了一个站立的中国人,我们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个昂首挺胸的中华民族,因为我们有着不能放弃的尊严。(因果分析,扣住关键词 回溯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有着宁愿舍弃生命,也不愿望见江河破碎的无法放弃尊严的屈原;有着忍受宫刑也坚持自我,虽忍受屈辱也要捍卫尊严的司马迁;有着放弃高官厚禄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牢守尊严的李太白;更有着不容外人欺凌,毅然弃医从文,挽回国人尊严的周树人……这一个个大写的人,千百年来守护着中华民族,用尊严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回顾历史名人,排比展现,准确概括事迹、精神,扣紧关键词论述) 展望未来,我们有像杨利伟那样不怕苦累,在太空树立尊严的奠基石;更有像我们一样的新青年在民族立场上坚定不移,在社会中无所畏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集体中团结向上的开拓者。中华民族或许仍将在坎坷中前进,或许会被沿途荆棘刮得遍体鳞伤,但中国人的尊严不会倒,中华民族的脸上不会有疤。(两个角度,清晰有纵深感)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作文首先要抓住材料关键句,把握材料主旨,同时要学会多角度分析,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写。特别是找到最佳的立意来构思。“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你要是救不了孩子,谁也救不了。姥知道,就你行”,这两句话道出了人难能可贵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挫折,一定要坚强和自信。 点睛:材料作文怎样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一、主旨领悟法。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二、关键把握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三、由果溯因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未能远谋。     鄙

(2)小惠未           徧

(3)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4)而不胜             战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于 是 乎 处 不 重 席 食 不贰 味 琴 瑟 不 张

3.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战     不物喜,不以己悲。

B. 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时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C. 登轼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D. 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夏后伯启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

(2)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5.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选自《灵魂只能独行》,有改动)

1.第②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还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3.下列选项与本文的内容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B. 第④段画线句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信仰对于人生重要的引领作用,使说理通俗易懂。

C. 一个人如何确立自己的信仰:要独立思考,不盲目相信某种流行宗教或思想;人生要有相当的阅历和比较;自己要有真诚的态度。

D. 有真诚的态度,是确立信仰的唯一前提。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只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信仰危机的消极表现之至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西安某大学生药家鑫在交通肇事后,怕伤者记住自己的车牌号,就对其连捅数刀,置人于死地,药家鑫无视伦理、泯灭人性和漠视生命的行为令人发指。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药家鑫死刑。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微信怎么领发红包

  一、首先我们需要在手机中下载安装微信,另外由于需要付款或者领取红包,因此我们也需要绑定银行卡。

  二、要体验微信新年红包功能,我们还需要关注“新年红包”微信公众账号,关注后,即可使用该功能了。

三、微信新年红包功能主要分为我们为朋友或亲人发红包和领取朋友或者亲人送给自己的红包。

(1)微信发送红包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填写红包信息,如红包个数、红包金额和祝福语等;然后使用微信支付交付红包金额,此流程需要用户绑定银行储蓄卡,暂不支持信用卡;最后就可以将红包发送给指定好友群或单个好友。红包发出后,好友将会收到领取红包的信息,好友按照提示领取即可。领取成功后,还可以使用相关银行卡对此次红包里的金额进行提现。另外微信新年红包还推出一项“拼手气群红包”功能,可以向群里好友送红包,而群友们主要靠运气,会随机收到不同金额的红包,给人一种比较神秘的感觉。

(2)领取红包分为“普通红包”与“拼手气群红包”两种,普通红包就是亲朋好友送给我们的红包,而拼手气群红包则属于随机性收到的红包,并且金额也是随机分配的。

邻居李大爷在手机上已经安装了微信,他也想用微信给孙子们发红包,可是他不会使用,你能告诉他使用方法吗?请按一定顺序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说明操作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丰富的设计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的人。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 除了以一些祥瑞图案制作的红包封外,还出现了以名人的照片、卡通形象、生肖为主图的红包封。其次红包已向商界发展,商家把红包封作为促销的“催化物”,常印制红包封赠送给客户,或直接装入礼金派送,甚至连某些外商也入乡随俗,推出了许多“中西合璧 ”的个性红包封。此外“电子红包”、“礼仪存折”、“贺岁金卡”等形式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④由于红包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已司空见惯,多数人从红包中取出压岁钱或礼金之后,就对红包封不屑一顾,随之丢弃。因此几千年来收藏红包封的人名不见经传,去研究红包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红包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⑤红包封上书有各异的文化语言,表达出祝贺心声,从中可看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如 “南极星辉”贺男寿,“中天婺焕”贺女寿;“天作之合”贺男婚,“于归之喜”贺女嫁;“乔迁之喜”、“燕仪”表示新屋落成搬入之贺。

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也各不相同,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比如,北方人则叫它为“红喜袋”,送出了人们红红火火的祝愿;港粤同胞的则称它为“利事封”,寄托利利事事的美好憧憬。

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红包是礼尚往来的载体,是人们交往的一种纽带,也是无可替代的民俗民风。社会学告诉我们,一种文化到了大俗的地步,也就溶进世人的血液里了。正因如此,红包封收藏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青睐,相信假以时日,必会蔚为大观。

1.本文主要说明了红包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了清明出现了彩绳串铜钱、红钱包纸币等形式,这就是红包封的雏形。”这一句话是从第②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请说出你的理由。

3.下列选项与本文的内容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与“制作精良”意思相近的短语是做工考究。

B. 第⑥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各地对红包封的称呼各不相同,并且从红包封的称呼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文化。

C. 与本文第③段内容理解相符合的句子是红包已向商界发展,甚至出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个性红包封。

D.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多数人”表示中国老百姓对红包已司空见惯的人数还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查看答案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题。

汗血诗人

    ①在北师大念书时,我听过著名“七月派”诗人牛汉的演讲。他对诗歌的解读生动形象,内容鲜活,能把人一下子带回文学历史的“现场”。牛汉的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材高大的他,笑起来极天真,满脸的灿烂,简直就像个孩子。

    ②在一个天色晦暗的下午,我在北京图书馆看书,默诵着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想象着十八岁的牛汉,满怀青春的梦想,投身革命。他被军警用枪托砸伤过头部,坐过国民党的监狱,但他的《鄂尔多斯草原》却饱蘸青春的激情,让你分明感到,作为蒙古族后裔,他体内流淌的,是强悍野性、豪迈奔腾的血液。

    ③很凑巧,我毕业后,幸运地成了牛汉的同事,对他的人生遭际与诗歌创作,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④文革一开始,牛汉就被关进了“牛棚”,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军代表看他人高马大,就让他干拉车运输等最繁重、最辛苦的活儿。在阴冷的雨季,他佝偻着高大的身躯,拉着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艰难地挣扎在崎岖颠簸的山路上,嶙峋的瘦骨如蒙古骑士的一张弓,负担起压在身上的全部苦难。三四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奉命返回了京城,牛汉与少数人却仍然被留下来,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是两条狗。他陷入了精神苦闷中,几乎绝望。万幸的是,久违的诗神,眷顾并拯救了他!他发现苦难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诗意。他寻觅,为萧索的枯草中繁星般开放的野菊花;他狂奔,为日渐空茫的山林里那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果子;他战栗,为那参天大树扭曲了的坚硬的树根;他激动,为蚯蚓的血液、云雀的飞翔……他又开始了创作,像一匹蒸腾出血气的汗血宝马,翻越雪封的山坡,冲击凝冻的云天。诗人在苦难中“再生”!在暴雨将临之际,牛汉听到天空传来鹰的叫声,写下了《鹰的诞生》:

    在雷鸣电闪的交响乐中,

    可以听见雏鹰激越而悠长的歌声。

   ⑤面对着生活的苦难,诗人和诗一起振奋和勇敢起来,诗带着他从政治压迫、精神屈辱,甚至失语状态之中超拔出来。他郑重地以“汗血斋”未自己的陋室命名。就在 “汗血斋”里,他创作了几十首诗歌。在那些最没有诗意的日子里,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方,他却用生命在创作,在歌唱……

   ⑥在度过了战乱、流亡、迫害、囚禁之后,在经历了种地、建房、养猪、拉车的劳改岁月之后,在苦难锤砧的击打下,他的人与诗,都日益成熟起来,愈加沉实而美丽。八六年,牛汉写出了那首著名的《汗血马》。该诗的最后一节这样描写汗血马:

   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用筋骨还能飞奔一千里

     汗血马

     扑倒在生命的顶点

     焚化成了一朵

     雪白的花

    ⑦汗血马就是这样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的。人如其诗,诗如其人。对于牛汉来讲,被称为“汗血诗人”再恰当不过了。

    ⑧在以后共事的十多年间,我们保持着忘年之交。在某个特殊时期,我曾陷入一场精神危机之中,极度颓唐、苦闷。牛汉察觉了,每次见面,都关切地问我最近在干什么。我回答:“我在混……”他马上严肃起来,盯着我,认真地说:“我可不混!”我立刻感到羞愧,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明白他是希望我振作起来,做有意义的事。他的话,他的经历,不禁使我增添了振拔的勇气。

    ⑨九九年十月中旬,北京秋意渐深,我到牛汉的寓所去看他。我对他说:“我特喜欢您的那首《酷夏,一个人在北京自言自语》。”他听了非常兴奋,马上从书架上取下《牛汉诗选》,翻开,大声朗读起来。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明亮了起来,神情像个孩子。这个经历了那么多生活摧折的诗人,仍然以这样激昂的姿态诠释着对诗歌、对生命的最质朴的热爱。我也和他一起,放声诵读着。读完,我们两个人快意地相视,开怀大笑。

    ⑩这,就是诗人牛汉,蒸腾着“汗血气”、被称为“汗血诗人”的牛汉!

(王培元《汗血诗人》)

1.本文回忆了“我”所认识的诗人牛汉,梳理文章第①—⑧段的行文思路。

2.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第⑧段的人物对话中两处标点的作用。

(1)我在混……

(2)我可不混!

3.联系上文,说说你对第⑨段画线句的理解。

4.文章把“汗血诗人”牛汉的形象刻画得生动感人,请以第④段相关内容为例,作简要赏析。

5.首都师大吴思敬教授说:“牛汉先生有骨气,敢说真话,没有奴颜媚骨,这是当代中国文人最缺少的品格!”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牛汉有哪些方面的品格?

材料一:牛汉《华南虎》讲述着笼中老虎的痛苦和绝望,最后写了幻觉:“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腾空而去”。这里既是幻想又是事实,事实就是当时他听驯养员说老虎不叫则已,一叫声音大得很,好可怕;幻想就是最后的描写由静到动、由悲哀到振奋,展示出气冲霄汉的气概。他写这首诗,是用语言文字和行动来证明自己精神意志的不可摧毁。

材料二:牛汉《我的第一本书》是又一篇初中教材中的课文,里面有这样的话:“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说是没有幽默,可是文中处处显出幽默,记得选编教材讨论课文时,这篇待选课文中的幽默情景让所有在座的人都乐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