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最广泛公众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B. 第六届中国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来自国内的百余位赏石名家齐聚费县,以石为媒,以石会友,助推费县旅游事业。

C. 201644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D. 521日,临沂厉家寨樱桃节大山景区登山活动如期举行。看到初夏临港新城的壮美景色,让游客们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

 

C 【解析】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用反选排除法,A语序不当,应将“支持”和“理解”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应在“旅游事业”后面添加“发展步伐”。D项结果混乱,应删掉“看到”或者“让” 【考点定位】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上对这个餐厅的评价相当高,我们品尝之后觉得名不虚传

B. 爷爷不会操作手机,于是我对他耳提面命,手把手教他发短信。

C. 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对我的照顾简直无所不至

D. 转眼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真是满城风雨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盲肠  卑微  柔和  情郁于中

B. 牛犊  肆意  茸毛  坦荡如砥

C. 繁殖  嘲讽  炫耀  深不可测

D. 跌进  移栽  缺憾  彻夜常谈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bì)      (qì)       (màn)

B. (è)       (gǎng)  (jí)

C. (dí)      (chú)     (bān)

D. (huò)     (zhàn)    (qiú)

 

查看答案

每年的3月5日是学习雷锋的日子。这一天,班上组织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班会。

(1)请你为这次班会拟写一个开场白。

(2)如果让你策划一次学习雷锋的活动,你准备推荐大家做哪些有意义的事?请列举一两个。

(3)班上准备办一期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主题的黑板报,其中有“雷锋精神代代传”“雷锋的感人故事”两个小板块,请你再补充两个小板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 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

2.本文②③段,列举                             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这一中心论点。

3.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