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代也有“霾” ①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

古代也有“霾”

①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汹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②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主要由气体组成。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③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霾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④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⑤“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去声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天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1.阅读上文,说说你对“雾”和“霾”有了哪些了解。2013年度热词是什么?

2.你觉得“霾雾”与“雾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的说明,谈谈你对人与雾霾关系的认识。

【材料一】

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雾霾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雾霾还在继续,危害没有停息,对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材料二】

人类对雾霾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在街道上使用一种钙基粘合剂治理大气污染,雾霾区的微粒下降了14%;美国经过一个世纪的反复修改,形成了《清洁空气法》,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德国则补贴机动车车主安装尾气清洁装置;而日本将城市绿化作为治理雾霾的重要措施,东京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历史证明,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1.“雾”是一种气体,朦胧而神秘;“霾”是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雾霾。(雾:自然现象,自古就有;由气体组成;感觉柔美、朦胧、神秘;持续时间短。霾:自古就有。古代:因风而起尘土从天而下,天色昏暗,可持续多日。无美感。现代:人为介入,污染;是空气中悬浮大量烟、尘等微粒而成,混浊;通俗说法,PM2.5超标。 霾:导致结果是混浊(或:昏暗);由微粒或尘土组成。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 2.不是一回事。“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是“霾”。 3.要点:⑴人类自古对霾就有认识。 ⑵雾霾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治理雾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⑶人类对雾霾的治理是有成效的,雾霾最终是可以治理的。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说明对象内涵。找到答案区域是关键。第②段“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主要由气体组成”、“霾就不同了。……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把这两句压缩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两个重要说明对象的不同点。“霾雾”与“雾霾”不是一回事。这需要通篇阅读原文,全盘把握,分出层次,根据要求找出要点内容,找到关键词,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此题可通过对中心词的分析方法去判定区别。如“霾雾”中心词是“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雾霾”中心词是“霾”,是“像迷雾一样的霾”。 3.试题分析:谈谈对人与雾霾关系的认识。此题一要阅读所给的链接的材料,又要结合上文的说明,这样答案才完整准确。上文的标题“古代也有‘霾’”告诉我们人类自古对霾就有认识。而所给的链接的材料讲的都是雾霾的危害和治理。 点睛: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雾霾”的含义,并能联系材料与实际写对雾霾的认识及给出防治阴霾的具体做法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选自《淮南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十日并出______         断修蛇于洞庭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3.英雄后羿的杰出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4.从选文看,尧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查看答案

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人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表示感谢和尊重。你所在的学校准备举办“读书节”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你们班拟一个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方式(两项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塞下秋来风景异, 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2)__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杜甫《春望》中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思亲、忧国的形象跃然纸上。

(4)古人特别注重修身养性,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 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5)毕业在即,浓浓友情涌上心头。离别时不要忧伤,心只要相连,人就在咫尺。这正如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丁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蒲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这是一段关于保尔在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描写,也是作者 ____________(人名)真实生活的写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