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意:猜疑,怀疑    ②掠:捉住    ③醳:通“释”,放     ④从,通“纵”    

⑤败约后负:破坏纵约,毁坏前功   ⑥微感:轻轻示意   ⑦当路:当权   ⑧让:责备 

⑨见:被     ⑩苦:困扰     用秦柄:掌握秦国大权    乐小利:满足于一些小得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   阴:暗中

1.解释加点词语

(1)从楚相饮(       )          (2)掠数百(       )

(3)张仪于是赵(        )         (4)稍稍近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2)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3.张仪在入秦前曾经遭遇过两次挫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4.你认为文中的苏秦是一个怎样的人?

 

1.(1)曾经(2)用竹板打(3)去、往(4)靠近 2.(1)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 (2)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3.被诬陷偷了楚相的玉璧,受到拷打;投奔苏秦被故意冷落。 4.苏秦自认学术不及张仪,是个谦虚的人。苏秦担心张仪安于小利,智激张仪,是个有智谋、真心帮助朋友的人。(言之成理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如“笞”:用竹板打。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试题分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毋”“安”“诫”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又使不得去者数日”省略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3.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要以张仪为陈述对象。 4.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事件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苏秦自认学术不及张仪这件事,说明苏秦是个谦虚的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解释诗歌题目的意思。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阐述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从各类窜红网络、语言劲爆的主播,到各种底线不断失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综艺节目,当前,这种哗众取宠、低俗粗鄙的节目盛行于网络,成为引燃话题效应和娱乐经济的新沸点。这些节目大打擦边球,用经过改装后的低俗段子以及移花接木、含沙射影、一语双关的文字游戏吸引观众,掀起一场场网络话语狂欢。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让汉语一边在拾取,一边也在遗落。在交流的障碍被网络打破,表达的成本被无限降低的当下,一些传统“古雅”的语言之美正逐渐隐退,而网络表达则深陷单一化、标签化甚至是粗鄙化的窘境,靠低俗语言搏出位的不在少数。语言似乎在以一种空前割裂的状态出现,圈层间的隔阂巨大,雅俗之间显得非此即彼。

(摘自《文汇报》)

【材料三】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媒体的责任当然至关重要。媒体应明确自身位置,承担其传播文化的职责,充分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神魅力,坚决地向低俗的网络语言说“不”,助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艺术报》)

(1)根据材料说说当前低俗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是什么。

(2)依据材料,说说低俗网络语言对社会和汉语产生了哪些不良影响。

(3)请你就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对社会和个人各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日前,我市在某住宅小区开展了“低碳环保进小区,垃圾分类出家园”的主题活动。①通过这次活动,使小区居民清楚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的方法和意义。②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和分类工作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③我市形成了包含各辖市区政府、市城管局等多单位和部门的“镇江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联席会议制度”,④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城管局,一起共同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

(1)第①处成分残缺,应删去        

(2)第②处语序不当,应将                        互换位置。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把           改为         

(4)第④处语意重复,应删去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汤姆·索亚和蓓姬在山洞里迷了路,还碰到了杀人犯印第安·乔。最终汤姆靠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走出了山洞,回到了村里。

B.桑桑和杜小康一起玩火烧了麦场,但是在全校大会上,桑桑因为主动承认错误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而杜小康却被大家蔑视甚至鄙夷。

C.保尔邀请冬妮娅参加共青团会议,冬妮娅打扮时髦,显得格格不入。保尔发现自己对冬妮娅庸俗的个人主义愈来愈不能容忍,两人的关系开始走向破裂。

D.唐僧原本是如来佛祖的二徒弟,名唤“金蝉子”,因其轻慢佛法而被佛祖贬去真灵,转生东土,成为凡人,这是八十一难的第一难。

⑵阅读《红岩》选段,在横线上填写人物。

许云峰抬头,正遇到李敬原不安的眼色。

"外边有便衣特务!"

许云峰扭头向外察看,只见茶园门口,人丛里夹杂着几个形迹可疑的人。再往门外一望,一眼看出:便衣特务封锁了市场的所有通路。

……

他知道情况不好,便两手按住桌沿,低声地神色不变地说:"老李,马上通知转移,

        叛变了!"

⑶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鲁智深听了四句偈言,拜了长老九拜,背了包裹、腰包、肚包,藏了书信,辞了长老并众僧人,离了五台山,迳到铁匠间壁客店里歇了,等候打了禅杖、戒刀,完备就行。寺内众僧得鲁智深去了,无一个不欢喜。

①鲁智深离开五台山,目的地是哪里?

②简要说明鲁智深被迫离开五台山的原因。

 

查看答案

默写。

①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②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⑥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⑦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 《水调歌头》)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