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

(1)“背”是个有故事的字,它总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可能想起坚实温暖的脊背,可能想起负重前行的情景,可能想起不愉快的背叛或潜藏的秘密……

请以“背”为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生活潦倒,然而却过得相当快乐。

有人问他:“这么多人挤在一间小屋里,可你为什么看上去很享受?”苏格拉底回答:“虽然很挤,但我可和我的朋友随时交流思想。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过了一段时间,和苏格拉底同住的几个朋友都搬走了,屋子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于是有人又问他:“你一个人为什么还会那么高兴?”苏格拉底笑着回答:“一个人住是挺孤单的,但是我有很多书可以读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难道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

 

背影 爸爸回家去了。 送到火车站,在广场上,我把手里拎的袋子交给他,去买站台票。走出五六米,他在后面大声喊我:“有没有零钱?”我转过身,摆摆手算是回答,初春正午的阳光兴高采烈地投洒下来,在他的脚边聚成一团胖胖的影子。 同他一道进了了车厢,他让我坐在对面的铺位上,并不象以往很多次那样催着叫我下车。我看着他打开旅行袋,看着他取出拖鞋换好,看着他把饭盒水杯端端正正地摆到茶几上——饭盒里是妈妈早起煎好的饺子,他抱怨说火车上的饭又贵又难吃——看着他挂好毛巾,看着他把手机和杂志放到枕头上,看着他把旅行袋架到行李架上,看着他收拾好一切,然后坐下来,跟我面对面。车厢里的无线电视播放着光影陆离的歌舞,过道里旅客背着拖着大包小包走来走去,有个人探进半个身子问“这是几号啊”,我和他同时答道“12号”。广播里一个呆板的女声开始播颂旅途安全须知,我说:“快开车了,我该下去了。”他慌慌张张地站起来,跟着我走到车门口,我说:“你回去坐着吧,东西还在车上呢,小心别被偷了。”他答应着转回去,胖胖的身体小心地避让着坐在窗边的人,笨拙地跟对面来的旅客错身。我飞快地跑到他的铺位的窗前,过了一会儿他才回来,隔着车窗看见我,笑了,抬手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然后挥手叫我走。 很多年前,他带我去爬山。到了山顶,吃完面包,喝完汽水,我喊着脚疼不肯再多走一步,最后趴在他的背上下到山脚。 很多年前,他做了把木头手枪,绑上皮筋儿教我打靶。 很多年前,他带着我骑几十公里车过江去看乡下的爹爹奶奶。我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唱着歌扭来扭去,敲着他的后背打拍子。 很多年前我上大学第一次离开家,他拎着我的箱子,坚决不要我搭手。 很多年前他来北京开会,带了大包零食水果送到我的宿舍,买了西瓜请我的室友吃。 很多很多年过去,他不再为有男生给我传小纸条踢我的屁股。 很多很多年过去,他开始旁敲侧击地打听给我打电话的人是谁。 很多很多年过去,他不再用命令的语气跟我讲话,有时候从他的嘴里我甚至闻到讨好的意味。 很多很多年过去,他不再因为我打扰他看书暴跳如雷,而是在我看书的时候围着我转来转去。 很多很多年过去,他不再是瘦削俊秀的白面书生,变成了个秃顶肥胖的小老头儿,一上公共汽车就有人给他让座。 我不知道这很多很多年是怎么过去的。总之,我长大了,他老了。 走出阴沉的出站甬道,广场上的喧嚣劈头盖脸,几个穿黄马甲的人殷切地招呼:“住店吗住店吗?” 手机叮叮当当地响起来,是他的短信:“开车了。你太瘦了,要多吃饭。” 明亮的阳光刺得我眼睛又热又疼。眼泪掉下来的时候,终于清凉一片。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一)标题“背”。首先要理解好这个“背”字。在选材上可以写坚实温暖的脊背,可能描绘负重前行的情景,可以写不愉快的背叛,可以写潜藏的秘密等。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就是现代白话美文的典范。如写坚实温暖的脊背时,一定要抓住脊背的特点来刻画。作文(二)是材料作文。此题要抓住关键句,也就是苏格拉底说的那句话:“一个人住是挺孤单的,但是我有很多书可以读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难道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吗?”可见作文立意应该是读书的益处。 点睛:所谓词语类命题作文是指仅以一个词语为题目的作文命题形式。作为命题的词语,可以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其他词性的词语。这些词语的共同点是内涵丰富,词义往往既有本义、引申义,又有比喻义、象征义。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明确词语的内涵,即明确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什么,然后确定该词义的重点、难点、范围、对象、程度。这是我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成败。这是一道词语类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切入题意的深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探秘中华“泥精”荣昌安陶

①泡菜是巴蜀之地独有的地方美食,用于制作泡菜的重要器具泡菜坛,只有用合适的陶土材料制作方能有助于泡菜的发酵,然而很多川人不会想到自家的泡菜坛很可能就来自于有名的荣昌安陶。

②在荣昌安富汽车站下车,你就会发现镇上有条街就叫作“安陶路”,可见安陶在安富人心中的地位。“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在安富镇上,随便向一个老乡打听安陶的事情,他们就会跟你唱起这首从祖辈那里就传下来的民谣。

③安富雅山尧王庙前,曾有一块记载着安富制陶历史的石碑,碑记末书“乾隆四年”。根据碑文记载,荣昌安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安富烧制陶器的历史已有800年之久,远远早于安富建镇时间。

④荣昌安陶的陶土资源具有与从不同的优势。在安富境内有一条长25公里、宽2.5-4.5公里的陶土矿带,平均厚度1.2米,陶土总储量为1.1亿吨。其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吸水率、烧失率低,是最佳的陶瓷制作原料。尤其是陶土又自然形成红泥和白泥,不需要人为加工,这在其他产陶区是没有的情况。

⑤相传安富鸦屿山上肖家窑的一个学徒在某次对水缸进行例行清洗的时候,发现缸底沉淀的陶泥细腻柔滑,比平时用来做陶器的泥要软得多,于是便把这些陶泥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不想,这些陶泥用来更加顺手,软如面团,柔如糯米,做的东西表面手感光滑,不似平日的陶器那般粗糙硌手,陶工们亲切地称之为“泥精”。

⑥因这些陶泥泥质细滑,无论做什么陶器塑形都极好,且不易龟裂,烧制出来的器具小巧典雅,端庄大方,无论是素烧还是上釉皆品质上乘。随着这一发现并伴随制陶技术的革新,工匠们制作了大量胎质薄,器型美的壶、杯、盏,文房用的笔洗、水孟、砚滴等,更有民俗文化中常出现的香炉,器物摆件,鸟食罐等各类造型器具。生产出的陶器供不应求,渐渐地“泥精”便成了荣昌安陶的代称。

⑦而今荣昌安陶已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齐名。荣昌的安富也与江苏的宜兴、广东佛山的石湾并称为“中国三大陶都”。

1.联系全文分析,荣昌安陶的陶土资源具有哪些优势特点。

2.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然而很多川人不会想到自家的泡菜坛很可能就来自于有名的荣昌安陶。

(2)烧制出来的器具小巧典雅,端庄大方,无论是素烧还是上釉皆品质上乘。

3.联系全文,说说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4.第⑤段划线句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分析。

这些陶泥用来更加顺手,软如面团,柔如糯米,做的东西表面手感光滑,不似平日的陶器那般粗糙硌手。

5.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荣昌安富镇上有条街道以“安陶路”命名,可见安陶在安富镇百姓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B. 泥精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并通过技术革新最终烧制出形态各异的陶具。

C. 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先后介绍了荣昌安陶悠久的历史和如今的发展。

D. 由于荣昌制陶业逐渐兴盛,使得荣昌安陶最终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齐名。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那年我12岁,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⑾跟着月亮走吧。

⑿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⒀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围绕母亲的 “月光疗法”具体写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起了这一切。

3.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

4.第⑾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标题“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我 (         )                (2)小惠未(    )

(3)神弗也()                          (4)望其旗(         )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2)军事方面:。

4.你认为鲁庄公是“鄙”还是“不鄙”呢?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5)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成语“居安思危” 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7)“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或思念,或祝福,或表达关切……从初中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寻找到很多写月的诗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十套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小题。

材料一:不久前,青年调查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热衷于转载“心灵鸡汤”的人多了,而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学校课堂中的诗词教育,抛却了诵读、品读的传统,过分专注于由诗词中心思想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过分专注于对孩子绘画、唱歌、舞蹈、主持、英语等“一技之长”的培养,让古典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受到冷落。

材料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认为,只有不断吸收,才有创新,在少年最好的年华让他们去记忆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对他们的人生仍是利大于弊。即便此类文化节目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资深文化评论人韩皓月说:“文化节目作为综艺多样化的一种新内容与新形式,是值得鼓励的。它启发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怎样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

(1)请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一种现象。

(2)请根据材料二,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3)《中国诗词大会》对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此,你们班也将利用班会时间举办班级“诗词大会”。但你的同学郝冷墨不愿意参加,作为班上的组织委员,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劝告并邀请他一起参与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