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那年我12岁,是家里...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跟着月亮走吧

朱成玉

①那年我12岁,是家里很不顺的一年,处处弥漫着哀伤的味道。先是祖父去世;然后父亲在工作中受伤,中指被车床绞断;随后是哥哥闯了祸,和几个小混混一起偷铁被派出所抓去,坐了班房还要罚款;紧接着是姐姐被一个男人欺骗了感情,整日里精神恍惚。这些事情几乎是一起涌过来的,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起了这一切。

②父亲在医院里并不知晓家里发生的其他变故,母亲刻意提醒我们,因为祖父的去世,父亲心情一直没有缓过来,所以家里的事情必须对他隐瞒,让他安心养伤。

③母亲把亲戚朋友甚至邻居家趟了个遍,总算凑够了钱交了罚金,毕竟偷盗数额较小,派出所一通教育之后,就把哥哥放了回来。母亲并没有立即打骂,只是让他跪在院子里,让他自己思过。哥哥双膝跪着,心却直挺着,倔强地噘着嘴不肯服软:“我去偷东西,不也是寻思给弟弟妹妹买点儿好吃的吗?”

④“就是饿死,也不能白拿别人东西,何况是偷!”母亲终于爆发,气得脸色惨白如月,“人要清清白白,你就在这月亮地儿好好反省反省吧。”

⑤那晚的月亮白油漆一样泼在哥哥身上,像母亲的目光,一遍遍地洗刷着哥哥身上的污浊之气。

⑥几天后的一个夜晚,要去医院给父亲送吃的,很远的路,我和母亲走走停停。

⑦歇脚的当口,我看见母亲对着夜空轻叹了一口气,仿佛是在对上苍许着愿望,又仿佛是在向无边的黑夜倾诉着憋闷和委屈。眼角似乎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母亲毕竟是女人,太多的事让她有些难以承受,可是她坚忍着不让泪水落下。

⑧乌云一层一层压过来,有些让人窒息,母亲也一直沉默着,让人不免担心一个闪电会不会将我们引爆。我想牵个话头出来,可是张开的嘴却被一阵风塞住。

⑨忽然间,天上的乌云裂开一个缝隙,月亮像获得自由的鸟儿,“嗖”一下窜出来!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母亲终于露出一丝笑容,“‘黑蘑菇’总有散开的时候。”并催促我说:“快,咱就一直跟着月亮走。”

⑩人生是由各种烦恼的碎片组合而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不断拼接的过程。人生中那些艰难之事,于我早已不再新鲜,每每历经苦之风暴来袭,我都不会选择躲闪,而是勇敢地扎进去。我记住了母亲的那句话,也相信乌云总有散开的时候,月亮出现,一切就都有了转机和希望。

⑾跟着月亮走吧。

⑿这些年,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母亲总是喜欢在月亮地里对我们进行说教,母亲的“月光疗法”对我们健康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殊不知,母亲才是最温暖,最贴心的那缕月光,我们一生都栖息在她的光华里。

⒀母亲用强大的母爱叮嘱我,一切烦忧都不必过于介怀,跟着月亮走吧,自会走到柳暗花明处,自会走到鸟语花香间。

1.文章围绕母亲的 “月光疗法”具体写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母亲像一个太极高手,四两拨千斤,硬生生用她柔弱之躯起了这一切。

3.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

4.第⑾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标题“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母亲让哥哥在有月光的院子里教育他并让他反思自己的偷盗行为,母亲同我在给受伤的父亲送食物的途中,看到月光并跟着月亮走,启示我要坚强。 2.“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忍耐,以及我对母亲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心疼 3.渲染了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明亮,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暗示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比喻,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月比作袍子,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明亮、耀眼,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暗示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4.点题,照应了前文母亲曾对我说过 “跟着月亮走”这句话。抒发出在面对困难时,要像母亲一样勇敢、坚强(或者对母亲勇敢坚强的赞美)。 5.启示:面对困境时要学会用于面对,坚信光明的到来。具体的生活实际内容。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一定要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母亲与“我”发生的事情。 2.试题分析:分析一句话的含意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硬生生”“扛”表现了母亲面对家庭困境时的忍耐,以及我对母亲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心疼。在答作用时,一定不能忽略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的意义。 3.试题分析: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一绺一绺的月光像一把把利剑,霎时间割开夜妖的黑色袍子。”首先是比喻句,把月光比作利剑,把黑月比作袍子,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穿透乌云时的明亮、耀眼。用景物侧面烘托母亲经历了家庭困难却依然内心坚定,暗示了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在答作用时,一定不能忽略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的意义。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等。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或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等。 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十一段就是一句话“跟着月亮走吧”。首先是点题,照应了前文母亲曾对我说过 “跟着月亮走”这句话。作用:抒发出在面对困难时,要像母亲一样勇敢、坚强。同时又照应了标题,使结构严谨囫囵。答作用时要结合文章的中心。 5.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深刻含意给读者带来的启示。文章标题是“我们跟着月亮走吧”,启示人们要学会勇于面对困境,坚信光明的到来。要联系生活的实际内容来进行阐述。考生可联系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遭遇谈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我 (         )                (2)小惠未(    )

(3)神弗也()                          (4)望其旗(         )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1)政治方面:(2)军事方面:。

4.你认为鲁庄公是“鄙”还是“不鄙”呢?请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2)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  (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5)酒酣胸胆尚开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成语“居安思危” 和《<孟子>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7)“月”是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常见之物,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或思念,或祝福,或表达关切……从初中学过的诗词中可以寻找到很多写月的诗句,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前段时间,在央视一套、十套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关注。请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3)小题。

材料一:不久前,青年调查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经常会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61.0%的受访青年偶尔会,17.9%的受访青年很少会,2.6%的受访青年表示从不接触古典诗词。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诗词歌赋源远流长,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重视颜值体型的人多了,在网络上吐槽争论的人多了,热衷于转载“心灵鸡汤”的人多了,而专注于文化内涵的人少了。即便开卷有益,带着功利目的去阅读文章的人多了。步入书店,最显眼的地方往往摆放着成功学、职场技巧、商业推销等书籍,诗词歌赋和传统文化的书籍往往被束之高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一方面,学校课堂中的诗词教育,抛却了诵读、品读的传统,过分专注于由诗词中心思想衍生的各种试题。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过分专注于对孩子绘画、唱歌、舞蹈、主持、英语等“一技之长”的培养,让古典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受到冷落。

材料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蒙曼认为,只有不断吸收,才有创新,在少年最好的年华让他们去记忆传统文化最精华的东西,对他们的人生仍是利大于弊。即便此类文化节目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也不是一件坏事。

资深文化评论人韩皓月说:“文化节目作为综艺多样化的一种新内容与新形式,是值得鼓励的。它启发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怎样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更好地传播我国传统文化。”

(1)请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一种现象。

(2)请根据材料二,探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

(3)《中国诗词大会》对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相结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此,你们班也将利用班会时间举办班级“诗词大会”。但你的同学郝冷墨不愿意参加,作为班上的组织委员,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劝告并邀请他一起参与活动。

 

查看答案

请参照画线部分补写下面的句子,要求化用诗文,句式相近,语意连贯。

世间万物,皆有其美,无一不牵动着诗人的情思。它可以是李清照在疏风骤雨后牵挂的海棠;它可以是李煜在寂寞无言时瞥见的月钩;它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还可以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C. 莫泊桑是德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分“赋”“比”“兴”三个部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