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

[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解析】此题考查补写对联。对联有以下几种要求: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③词性相对。④结构相应。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上联写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上半部分——百草园的内容,补写下联时应写文章的下半部分——三味书屋的内容。示例: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陈忠实《蚕儿》)

②“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蚕  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吃声。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我”治伤

老师了解养蚕的事

师生养蚕网丝

 

“我”的心理感受

新奇

高兴

难过

 

 

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有些作品记录了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描写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①________,又如《②_______》中的③________

 

查看答案

语文书是陪伴我们成长的伙伴。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导语”,编者以人们对鲁迅的认识起笔,又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生活。请结合课文内容,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①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灿烂的春光有童真,③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查看答案

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文字抄写在方格中。要求:正确,流利,美观。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