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现代文阅读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背,脸上的皱...

课外现代文阅读

尘世小暖

①她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满头银发,佝偻着背,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年轮。我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办公室里,重复着冗繁单调的工作。我们来自不同的天地,只因偶然的机缘,让彼此的生命从此有了交集。

②那是多年前的一天,我端着茶杯急步去茶水间,把迎面而来的人撞了个趔趄。她是位年长的清洁工,俯身扫地,额头上渗满细密的汗珠。我正要开口道歉,她反而先问道:“姑娘,撞到你了吗?”我笑着摆手说:“我走得太快了。”随意聊了几句后,才知道她做清洁工已有些年了。爱人早年因病去世,她一个人辛苦养活儿子。如今儿子娶妻生子,90岁的老母亲又瘫痪在床,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总其大半生,可谓命运多舛,令我感叹。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她说,“在我小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在的生活很好,很知足了。”

③过了几天,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然后喊她上楼,说:“这些报纸堆在地上挺碍事,你搬走吧,还可以换些零花钱。”她感激得连声道谢。那以后,我经常把一些旧报纸送给她。她见到我会主动微笑打招呼。后来又有几次,我整理出女儿穿不着的衣服,拿去给她的小孙女,老人每回都是既欢喜又过意不去,连声道:“谢谢,真是谢谢你了。“

④有一天临时加班,直忙到暮色四合,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厂门口时,见她站在风里眺望。看见我后,她赶紧迎上来……

⑤那一刹那,仿佛有千万朵荷花在眼前盛开,我的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她没读过几年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她说不上来,但她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并把它当做一种感恩。这让我感到羞赧,我给予她的是舍弃的“旧物”,而她还报给我的是汗水凝成的“礼物”。我抱着那半袋面离去,如同怀抱着一颗沉甸甸的心。

⑥后来,这样的场景不时的出现。她不时从老家为我带来新鲜的蔬菜或甜脆的瓜果,为了不拂她的好意,我笑着接了过来,之后再用别的方式,悄悄地还之以礼。有时她在清扫地面,看到我走过,会停下手里的活,朝着我温和地笑笑。如果看我不是太忙,还会上前搭几句话。

⑦一天,她在路上等我,递上一卷透着香气的烙馍。我谢过她正要离去,老人关切地说:“姑娘,写文章很费脑子的,你看上去瘦了,记得多吃点饭啊!”我点点头,认真地说:“好,我记得了。”

⑧就在我转身的那一刻,只觉得心绪如同起伏的波涛,万千奔涌。在这座城市里,除了老公和孩子以外,我没有别的亲人。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只有她仍称呼我姑娘,留意我的胖瘦,我知道她是真的心疼我。

1.本文写了“我”和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这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内心感受。

阅读作品,填写下表。

“我”与老人的交往

带给“我”的内心感受

偶然相撞,初始老人

(1)

(2)

(3)

老人给我送来烙馍

(4)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4.标题为“尘世小暖”,意为在尘世不经意间体会到的温暖,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陌生人给予过你温暖的感动,请简要的表述出来。

 

1.感叹 老人送我玉米面 羞赧 感动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半袋面比作一颗沉甸甸的心,生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给予我的爱是沉甸甸的,表现了爱之深。 3.当我撞到老人时,老人不仅不责怪我,反倒关心我,可见老人是个宽容、善良的人;老人一个人抚养儿子,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可见老人是个勤劳、吃苦耐劳的人;老人一生命运多舛,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可见老人是个坚强,泰然自若的人;当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给老人后,老人送玉米面、烙饼之类的,可见老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4.如有一次,突然下雨,走在在小路上遇到一位陌生的奶奶,她热情地招呼我一起共伞,还关心我后背有没有淋湿。 【解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认真阅读短文的③④⑤⑥⑦⑧段,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然后根据具体的事,写出“我”的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2.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注意题干要求,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很显然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半袋面”比作“一颗沉甸甸的心”。然后回答作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给予我的爱。 【点睛】此题重在分析修辞方法比喻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当我撞到老人时,老人不仅不责怪我,反倒关心我,可见老人是个宽容、善良的人;老人一个人抚养儿子,原本应安享晚年的她仍在辛苦劳作,可见老人是个勤劳、吃苦耐劳的人;老人一生命运多舛,然而,说起这些时老人却是一脸的平静,可见老人是个坚强,泰然自若的人;当我整理出一摞旧报纸给老人后,老人送玉米面、烙饼之类的,可见老人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点睛】本题考查人物的形象。答题的模式:某某是一个……的……形象,通过……体现了他……的特点。答题的思路: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然后根据人物本人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最后看所处环境及他人对他的评价。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围绕“陌生人给予过你温暖”,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内现代阅读

(甲)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甲)文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征?

2.虚实结合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法,请写出甲)文中运用想象描写景物的句子。

3.描写景物还要运用修辞手法、调动感官、注意顺序:

(1)两段文字共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2)两段文字各调动了哪种感官?

(3)两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否相同?摘录段中词语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白雪纷纷何所似

(4)未若柳絮风起

2.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对于文中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诗人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

(1)沾衣欲湿杏花雨,                 

(2)日月之行,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风正一帆悬。

(4)《次北固山下》中写出了时序交替,富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5)《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让你习惯计算机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应运而生。学校也举行了以“感悟汉字魅力,规范汉字书写”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1)学校准备举行汉字书写比赛,请你为本次比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七(一)班的东东对学校举行此次活动不以为然,他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书写已经普及,有更好的书写方式,我们何必浪费时间练习写汉字呢?你能不能以东东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他的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