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风qīng qiāo qiāo________的,草软绵绵的。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hū péng yǐn bàn________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________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3)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áng yùn________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思念寄托明月,包含诗人同情、关切、安慰之情的名句“ , 。”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哲理的名言是: , 。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
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写作
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 皆被绮绣
D. 人恒过然后能改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阙处(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
(3)二人对酌(______) (4)越钱塘,绝长江(____)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 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 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_____________)
②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__)
③溯迎而上(________________)
④而僦赁看幕(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 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C.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D. 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