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 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

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遥看瀑布挂前川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瀑布飞流直下、飞珠溅玉的壮观景象。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几年前,我到我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旅行时的美妙感受。 记得当时,我们从瀑布侧边山道穿过,来到瀑布脚下,水帘滂沱,飞溅的水花打得人睁不开眼睛。站在瀑布脚下听着它发出的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感受它那汹涌磅礴的气势带来的动人心魄的“洗礼”,你不能不为它的宏大和壮观所折服,不能不为如此壮丽的景象所倾倒,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沿着山路走到瀑布斜对面,然后回望瀑布,一道七彩霓虹横跨两山之间,架在瀑布之上,四周围着七彩水雾,好像连接人间与天堂的七彩桥,正如观瀑亭的一副对联赞叹的那样:“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沿着山路继续前行,走到正对瀑布的半山腰,瀑布全貌尽收眼底。瀑布顶端那汹涌的水流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跃入山崖下的深渊,激起了冲天的浪花,瀑布笼罩在水雾之中,如梦似幻。 可是,据报道:去年“五一”期间,赫赫有名的黄果树瀑布,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为失望。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而变得光秃秃的断崖上,是一幅“一股强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全然没有了昔日“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豪迈,更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与壮丽。 种种迹象表明,以“水”为魂的黄果树瀑布,被周围宾馆、旅社、餐馆产生的垃圾和污水日复一日地污染着。而每年的枯水期也越来越长,飞流直下的美景越来越短。甚至有专家断言:黄果树瀑布未来将会干涸。 我想,如果人们继续毫无节制地开发和污染水资源,这种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不要让更多的名胜只能存在于历史的图片中。 【解析】这是一道话题作文。写作难度不大。话题作文虽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是鱼不能跃入天空,鸟不能飞进水底。框限少,不等于没有框限。所以,审题是写作的第一要著。所谓“风景”,既可以写自然界的风景,也可以写心中认为美好的好人好事。要写出你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写出其中的趣味,写出从中的感受,写出你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写作的重点,无论是自然中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鱼翔浅底,还是人与自然相融的亭台楼阁、密柳长堤、桑田苇泊,抑或是现代都市中的林立髙楼、车水马龙、闪烁霓虹,景物无处不在,美亦无处不在。 点睛:要想写出优美的写景文章,首先要善于观察。关注细节,细心记录并用心回味日出日落、四季轮回中的光影变化、草木荣枯、鸟鸣虫唱、人来人往等。其次要多维观察,全面感知景物。可以采用定点观察、变换视角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写作时可以进行多角度描写,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再次要由情入理,提升文章层次。在文章的写景抒情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人生感悟,可以极大地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惠未,民弗从也

B. 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 绮绣

D. 过然后能改

2.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加点的实词。

(1)略无_______   (2)属凄异_______

(3)二人对______ (4)越钱塘,长江____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王命急宣   异二者之为    B. 渔者歌曰    温而知新

C.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能察,必以情    D. 乙翁欲扶  送杜少府任蜀州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_____________

②人物略不相睹_________________

溯迎而上________________

④而僦赁看幕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 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C. 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D. 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请你参加以“我们毕业了”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书心声]请把画横线的文字,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欢聚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话恩情]请从老师、父母中任选一个对象,说一段感恩的话。

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不能出现真实姓名、班名、校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内容;③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知回报]下面的调查统计图反映了什么情况?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表期盼]下面是同学改写的《送别》。请根据活动内容补全诗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

经年此去杳无音,①______________

同窗谊,恩师情,天涯若比邻;

他年此地重相逢,②______________

                             ——同学改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