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

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孔门十哲”之一的宰予,字子我,“予”与“我”同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字孔明,“        ”与“       ”同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南宋理学家朱熹,宇元晦,“         ”与“          ”反义。

 

亮 明 熹 晦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代的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诸葛亮,字孔明。其中“亮”与“明”同义。朱熹,宇元晦。其中“熹”与“晦”成反义。古人的名和字有如下关系:1、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2、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3、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郎朗在27岁时就成为世界钢琴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那年他刚过而立之年。

B.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清明时节人们有上坟和踏青等习俗。

C.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文具。

D. 生肖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学校对极少数不尊重教师、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 我们学校的课改成果昭然若揭,国内外同行大加赞赏,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C. 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对初中生可能比较陌生,但对语文老师却是熟悉的。

D. 经济是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技术、管理人才。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论语〉十二章》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给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      )      学而不思则(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思而不学则(              )

②人不知而不(              )

③与朋友交而不乎(            )

3.翻译下知句子。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选段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我选择第_______则。

启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徐志摩、冰心等一代文豪。

B.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字仲尼。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被称为“语言大师”,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D. 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柳”往往象征着惜别、留恋,“松柏”往往象征着顽强、高洁,“子规”往往象征着悲苦、凄凉、哀怨,“鸿雁”往往象征着思乡怀亲、书信,“乌鸦”往往代表着衰败、荒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 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