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写作 题目:家有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

写作  题目:家有________

要求:①把题目补写完整。②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家有“黄牛”老父 “……老哥,动作麻利点啊,时间不早了,该出发了。”几个男子的声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起身揉了揉蒙昽的睡眼向窗外望去——天还没亮呢。 我知道,他们又来叫父亲随他们一起到镇上卖青蚕豆了。今年风调雨顺,夏季上市的青蚕豆喜获丰收,我家也不例外。这几天,外省的许多客商到我们镇上来收购青蚕豆。家家户户都忙着摘豆卖豆,因为青蚕豆的价钱要比以后卖干豆高出很多。 窗外的院子里,父亲弯着腰,正用绳子捆着昨天摘来的两包青蚕豆。我分明感觉到,清晨的风,彻骨的凉,父亲瘦弱的身躯在风中瑟缩着。不一会儿,父亲挑起两包豆,吃力地迈开步子,慢慢地,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走进黎明的晨光中。 昨天晚上,有位姐姐到我家说,她弟弟明天要到集市上去,如果愿意乘他的车,每人一元,一包豆也是一元。父亲算了算,我家的两包豆再加上他就得花3元钱……父亲拒绝了。 这些年,尽管粮食年年丰收,可父亲很节俭,总舍不得花钱。他要支撑起这个家,要供我和哥哥上学。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现在,乘一次车要花3元钱,他怎么肯呢?他只能一再辛苦自己,用单薄的肩膀去担起70多公斤的担子。 中午,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从10里外的集市回来。见了我,他笑着说:“今天卖了个好价钱,有40多块哩!够你一个月的生活费了吧?”说着,他径自向橱柜走去,添了一碗冷饭,夹上点冷菜,坐在门槛上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看着父亲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父亲宛如我们家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每天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里来,雨里去,无怨无悔地劳作在田间地头,整天还乐呵呵的。额上的皱纹一道道加深了,眼中布满了血丝,银发也长了出来。岁月的犁铧,使他瘦小的身躯越来越沧桑。 今年,我们家蚕豆大获丰收,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也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点评] 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法,以蚕豆丰收为背景,生动地记叙了父亲卖豆前后的故事,刻画了父亲生活节俭、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乐观坚毅的“老黄牛”形象,讴歌了伟大的父爱。文章语言朴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颇具感染力。在批阅中学生作文时,老师们常常对那些缺乏生活底子、无病呻吟的作文深感不满。看了这篇作文,在深受感动之余,中学生朋友们应该明白:生活处处皆文章,人间时时有真情。 【解析】试题分析:家庭生活是中考作文命题关注的一大热点题材。这道“家有________”的半命题作文题,将我们写作的视角定位于“家庭生活”,就是要求我们叙写家庭生活中的人、事、物。不过,大家要注意,题目中的“家”并非仅指“家庭”,它的内涵可以拓展到“家乡”“群体生活的场所及组织(如班级、学校等)”“国家”等。不论从哪个角度构思立意,都是符合命题要求的。要写好此题,恰当选择写作对象是关键。具体说来,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写作角度一,叙家事,凸显生活的情趣。古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跳跃着动人的音符。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家庭生活中捕捉可写的事件,并以生动的笔法将它再现出来。大凡喜事、乐事、伤心事,甚至是琐事、烦心事,均可进人我们的写作视野。关键点是,这件(些)事情有什么意义,需要我们用心去揣摩,挖掘出其中的积极意义。写作角度二:写家人,刻画人物的个性。家中亲人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人。因为熟悉,所以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其实不然,家中亲人的个性我们最容易把握,还有,写亲人往往能带出真实的故事,使作文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写家人,一定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一千个家人,有一千个形象。家人不全是满面春风、阳光灿烂的,也可能是唠叨、冷酷、严厉、无情的,把人物的个性充分地刻画出来,写作就会很成功。写作角度三:写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家里除了人和事,还有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事物,包括植物、动物(宠物)、器物、玩具等,也包括抽象事物,如幸福、亲情、和谐、幽默、烦恼、伤痛等。我们可以将这些事物作为写作对象,叙述它们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和与之相关的生活情境,表达出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综观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因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的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火车上的故事

尤 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淺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颔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予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选自新浪网作者的博客)

1.老编辑的情感、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变化着。阅读选文,将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老编辑的情感、态度

中年妇女走进车厢

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

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

脸色更难看了

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

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

 

 

2.结合语境,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⑧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4.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请写出三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世家赞

《史记》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高山止(       )

②不能云(       )

③没则焉(       )

④人不知而不(        )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查看答案

现在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一些“读经班”“国学班”办得如火如荼,这些班让学生诵读、背诵诸如《三字经》 、《弟子规》 、“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启蒙教材,有时还学习着装作揖等古代礼节。所谓“国学”,简而言之,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一些专家和老师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继承太少,导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丢失不少。很多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人相处,自私自利,不会关心他人。对此,你班进行了一系列活动。

(1)国学常识了解。国学经典中的“四书”除了大家熟知的《论语》和《孟子》外,还有哪两本?请写出来。

(2)有同学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太难懂,现在又不用文言说话和写文章,干吗还浪费时间精力?请你针对这种想法进行劝说。

(3)你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至少两条)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注意书写工整、规范)

给予是一种幸福。溪水的幸福,是能让鱼儿自由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空的幸福,是能让鸟儿展翅翱翔。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2)2017年2月18日成都首届海棠花节开幕,当地百姓兴高采烈,喜迎八方宾客,正如《论语》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知至乐”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核心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对《论语》中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