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学而不思则(       )

思而不学则(       )

2.解释下面加的词。

人不知而不(          )

博学而志(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乎/自圆其

B. 与朋友交而不乎/半半疑

C. 而知新/马无亡而入胡

D. 昼夜/太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阅读下列两则语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这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②“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wǎng dài 2.生气,发怒 忠实,坚守 3.D 4.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5.不矛盾。前者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后者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 【解析】 1.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罔”与“殆”都是形声字,也都有点生僻。 2.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要根据具体语境去判断词义,如“愠”生气,发怒。 3.试题分析:D“不舍昼夜/太丘舍去”两句中的“舍”都是“停止”之意。A前者通“悦”;后者“说法”。B前者“信用”;后者“相信”。C前者“学过的知识”;后者“缘故”。 点睛: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看语境,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看字形,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看语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知之”“好之”“乐之”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 5.试题分析:比较两句话在意义上的差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指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是指学习是思考的前提,如果不思考,还不如不去学习。理解好两句话,扫清文字障碍,疏通句子文意,这是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志愿者活动中,你参与文字编辑工作。请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战国时期,思想家墨子在鲁山(潍坊境内)“斫木为鸢,三年而成”。到了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已有30多家,商贾云集,生意兴隆。①1988年,世界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风筝成为潍坊的城市名片和文化象征。

材料2 潍坊风箏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先用竹材精巧地扎成骨架,再把纸、绢、绸等细心地糊到骨架上,然后独具匠心地绘制出色彩艳丽的图案。潍坊风筝融入了潍县木版年画技法和宫廷风筝庄重典雅的风格后,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和创新使潍坊风筝既有娱乐、运动方面的实用性,又有造型、绘画方面的艺术性。

材料3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代有很多表现儿童放风筝的画作,下面是其中两幅。

(1)为使解说词句式协调,语脉贯通,请你改写“材料1”画线句中的一句,使它与另一句句式一致。

(2)请结合“材料1”“材料2”简要概括潍坊风筝的三个特点。不超过20字。

(3)请选择“材料3”中的一幅图画,描述画面内容。要求:至少使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两种,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

(5)《〈论语〉十二章》中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新事物终将替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文集《背影》,散文集《踪迹》等。

C.《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宋时期的刘义庆编写的,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言谈轶事的著作。

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  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