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

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

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3.选文第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4.揣摩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

 

1.“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 2.“霉昧”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 3.插叙。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理解母亲的孤独,母女和谐相处做铺垫。 4.“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到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产生。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 5.(示例)读了文章,我想到了自己的妈妈,我妈妈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对我的学习、生活总是唠叨,现在我明白了那都是爱,我要努力学习,回报她。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标题的深层含义。从文章内容来看,“皇后”指的是母亲;“被放逐”指的是步入晚年的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答题格式“XX词语的意思是XX,这里指XX,起到了XX的作用”。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在这里指的是母亲的情绪。 3.本题考查插叙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根据“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可知是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补充了XX的主要事件或情节,丰富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为下文XX作铺垫。结合文意来看,主要是为下文我对母亲的理解作铺垫。 点睛: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4.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语句“我的理解”是说我不再要求妈妈做什么,“安放你的孤独”是说希望妈妈不再孤独,生活幸福,据此结合文章主旨解答即可。 5.启示类主要是现代文阅读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必须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甲]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僰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贮。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    ①(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贮,通,站立。佁然,缓慢、不动的样子。(chǐ),剥去,脱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己之不如也__________

所以败之__________

茅栗以往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则争趋之。

3.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猴舞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你认为两文分别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某班开展走近剪纸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剪纸知识】    根据下面的材料,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剪纸的特点。

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剪纸就出现了。日月星辰、山水花木、人物鸟兽、故事传说都是剪纸的素材。剪纸剪法上有阳剪,即留下勾画形象的线条;阴剪,即剪去线条留下平面;有二者结合的阴阳剪、折叠纸而剪的对称剪、阴影剪、图案剪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剪纸欣赏】    请你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剪纸作品,描绘画面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剪纸】    班里有些同学认为剪纸艺术已经落伍了,没必要发扬光大。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相关问题。

有一天,学校邀请家长到校观摩听课。一上课,学生们全体起立,齐声喊道:“老师好!”

老师认为学生也应向在场的家长问好,便提醒道:还有家长呢?学生们还没反应过来。家长们一齐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好!”

①“还有家长呢?”老师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_,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2)___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7)《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