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世界往往不同...

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世界往往不同。请以“换一个视角看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或短语,将标题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换个角度看生活 《童年》讲述了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他和自己慈祥的外祖母相依为命,可恶的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外祖母对阿廖沙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单的心。 也许对我们来说,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快乐、惊喜、欢笑声中度过的。什么要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我们,呵护我们成长。而阿廖沙的童年去不像我们这么快乐、幼稚,在他的童年更多的是残暴、贪婪、专横。却只有外祖母能给他温暖,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的宽大胸怀,她常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使阿廖沙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义和充满爱心的人。如果说外祖母是天使的话,那外祖父就是恶魔。他对阿廖沙来说是多么残暴,幼小的阿廖沙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在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在这样弥漫着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最让我难忘的是高尔基从小就善良的内心,特别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颗善恶分明、是非分明、能爱能恨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却,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其实所有人的心里都住着天使和恶魔, 关键是我们选择让天使住在我们的心里还是恶魔。阿廖沙和他的外祖母选择让天使占据自己的心。虽然他们的命运很凄惨。但他们曾经和最爱的人真正地快乐过。而那些坏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真正对自己好的人,还会遭到良心的谴责,活在内疚中。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感触。我和同情阿廖沙的过去,如果换作是我,我不能做到像他这么勇敢。也和欣赏他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活得很阳光、灿烂。现在我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 把一切做到更好。我不会让时间在眼皮底下悄悄溜走,我会利用它们填满学习上的漏洞。 【解析】试题分析:从文题来看,“换一个视角看 ” 属于半命题作文,文题很容易填写,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也可以是虚指,可以是看世界、看事物、看问题、也可以是成长、看磨难、看挫折,填入的词语范围很大,但要主要问题中的中心词语“角度”,所以填入文题的词语应该是可以多角度烦人来分析的,可大可小。本文是要求写换一个视角看 ,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多件事情,但其目的都只是表达文题的中心“角度”,对待世界,生活,幸福、磨难,挫折等事物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的去看待,感触期中此消彼长的生活哲理。其次审清题意、立题之后要开始构思,明确自己的文体,根据文题判断或自己选择适合写的文体来进行写作。本篇题目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在记叙文中要注意可以运用详略结合的写法,具体写一件事来表现所填词的意义(或生活的特点或生活的情感与感悟),再由点及面,概述一下与所叙事例有联系的生活情况,共同突出事件的特点,给自己的印象、收获和感受,从而让自己明白看事物的视角的重要性。这样的作文,学生通常的写法是先叙完事情,然后就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提一下这事让我如何如何,点豆子式的。所以,这篇作文,写作的中心内容有两个,一是事件本身,二是自己的感受,感受与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写清楚你的“换个视角”的领悟和感触,若写为议论文,则由事发感,简述材料内容,引出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正反举例,分析道理,最后归纳总结。同时选取得材料一定要尽可能的典型突出,并且所选的材料也必须紧紧的围绕着你所确定的那个中心,选好材料(事例)后,要考虑怎么开头来引述材料(事例),怎么叙述完以后生发议论或抒情来突出主旨。写作技巧:记叙文可以以简洁的议论开头,铺垫情感基调,或直接以情境描写开头,直入情节。叙事中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描写人物时用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节”表现形象,情节转换时用景物描写或情感的变化来勾连结构。文章的结尾用议论抒情性的语言表达或阐述文中所写事、人蕴含的情感或道理,突出文章主旨。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 点睛:半命题作文,关键在填好题,先构思,找到适合自己写的材料和角度,再填题,这样比较合适。填题的方法有:按时间范围填题,突显最为熟悉的题材填题;从立意角度填题;综合因素填题,填好题后,写作方法同“命题作文” 第一步,审题。第二步,选择是“实写”还是“虚写”。第三步,选文体。第四步,构思。选好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答下面问题(1)《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的“花和尚”和“豹子头”指的是梁山哪两位好汉?(2)上述两位好汉性格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为了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学校举行了“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会上,主持人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段话: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这段话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大家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书籍的感受。现在请你以“阅读”为对象,依照莎士比亚的这一段话进行仿写。

 

查看答案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5.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指汉王刘邦。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信 (2)王慢无礼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4.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萧何。为什么说韩信的成功是因为萧何?请联系文本内容作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

(1)须晴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肠断白蘋洲。

(3)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千骑卷平冈。

(5)《武陵春》中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描写愁情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