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做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⑾“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⑿“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⒀“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⒁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

①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5.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1.插叙 2.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3.①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②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5.学生所答可能有三种情况:①赞成第一种看法;②赞成第二种看法;③认为两种看法都有道理。(①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给1分;②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做到表述准确,语言流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记叙顺序的类型。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插叙。插叙“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买糖担。 2.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也是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筛选信息即可。这道题肯定是从原文找答案,这是题干所提示出来的。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品析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品析时的一般方法:方法+效果+情感。分析效果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如第一句“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写出了对蔷薇花的喜爱。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生动等。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蔷薇的描述来赞美挑糖担老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的美好品性。通过对文章全文的阅读,以及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可知标题中的“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线索作用;引出下文;象征老人的品格;烘托老人的形象等。 5.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要确定观点,然后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语言表述准确,流畅。谈看法观点一定要正确健康,不能随意瞎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①信: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杰出军事家。②萧何:刘邦的丞相。③上:指汉王刘邦。

1.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信 (2)王慢无礼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4.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萧何。为什么说韩信的成功是因为萧何?请联系文本内容作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

(1)须晴日,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肠断白蘋洲。

(3)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千骑卷平冈。

(5)《武陵春》中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描写愁情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

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除了低下头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当下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低头族”:他们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就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43%。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一再重复上演。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

1.选文第⑥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 下定义    B. 分类别    C. 打比方    D. 作比较

2.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选文开头由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写起,是为了表明手机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选文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先说明了“低头族”的种种现象,再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最后说明长时间使用手机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C. 本文从多个角度说明了手机给人类带来的害处,揭示了高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

D. “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中的“几乎”不能删掉。“几乎”一词表限制,若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了人们离开屏幕就完全无法生存。“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内容在文中没有出现的是(   )

A. 长时间看手机会造成视疲劳及颈椎等疾病,有时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B. 低头族的人群越来越多,已经引起了专家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C. 用智能手机联系方便快捷,便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亲密。

D. 随着时间的推移,使用手机造成的危害呈上升的趋势。

 

查看答案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后面问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亦闻天子之怒乎 (曾经)    B. 祲降于天 (吉祥)

C. 秦王色(屈服)    D. 长跪之曰 (感谢)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B.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还仅幸存五十里的土地,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C.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君靠五十里土地支撑着,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D.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白白有劳先生。

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节选内容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最终取得了胜利。

B. 节选内容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C. 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的事件吓倒了秦王。

D. 节选内容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说》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 ,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这两句是作者运用的典故,作者把自己比作冯唐,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D.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这两句写出了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哀伤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连想都不能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