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一些人、事、景有着深刻的记忆,或欢乐,或悲伤,或有所感悟,...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一些人、事、景有着深刻的记忆,或欢乐,或悲伤,或有所感悟,或受到教育,或感到自豪,或成为教训… 请你以“深刻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说真话,抒真情,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从字顺;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字数不少于 50 字;

(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否则会被扣分。

 

深刻的记忆作文 往事如烟,但这件事我还记忆犹新,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宽容的人。 记得那是一个冬天,寒风凛冽,路旁的小树随着微风轻轻摇晃。我走在路上,忍不住把手伸进口袋里,把脖子缩进了领口,我都恨不得马上钻进被窝里呢!这时,我眼前又出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是她——那位总是冒着严寒酷暑,推着车子给人们送来美味早点的阿姨。 天这么冷,她怎么还出来卖早点呢?这时,从远处走来个衣冠不整的年轻人,粗声粗气地说:“喂,来一包豆浆。”那位阿姨笑着说:“好的,要不要再来个馒头或包子?”“不用。”那个年轻人冷冷地说。阿姨挑了一包热乎乎的豆浆,并叮嘱道:“小伙子,拿好了!”那个年轻人似乎心不在焉,刚接过,“啪”的一声,这包豆浆就滑落在地上了。“你是怎么搞的!”年轻人大声的吼道。那位阿姨二话没说,弯下腰,把袋子捡入垃圾桶里,重新拿了一包豆浆,用剪刀在左上角剪了一个小口,插上吸管,热情地递过去:“拿好啰!”年轻人接过豆浆,付了钱,默不作声的走开了。我走过去问:“阿姨,刚才明明是那个年轻人不对阿,您为什么还要赔给他包豆浆?”“自家做的,没有关系。”那位阿姨说道。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善良的心。是啊,要不是阿姨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友善,多一份善良,事情怎么会是如此的结局呢?一切都在于那位阿姨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他人的态度,她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每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会想起那位阿姨。我暗想,长大后,也要做一个想她一样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作文标题“深刻的记忆”。要我们审读“深刻的记忆”这样一个标题,就必须要抓住其与“我”的意义,这才是能凸显出该话题个性的地方。还须抓“现象”和“内涵”两面。前者属事物的外层信息,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后者是藏身于表象之下的秘密,属于深层信息。与标题相关联起来,二者的交错互通,不仅可以实现由表及里的思维演绎,还能让分析更见锋利,深度地揭示“记忆”的本质。如关于友情的“记忆”,这也是人类最普通的感受。可以是哀伤的,可以是欢快的,还可以是喜忧参半的,紧要处在于要有深切的体验。当然,尽量要让主题的表达更为丰富,这样会更见表达的感染力。如关于亲情的“记忆”,这也是人类最本真的情感。可以与母爱、父爱、祖父母之爱相关联,但不容易写出深意。这就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打造出最为逼真的细节,以凸显出这一份记忆的不同寻常的地方。如关于乡情的“记忆”,这是最富文化气息的思想。它的夺人之处在于思考的厚重,可以是“村庄”这么一个个体所引发的对乡情,对“根”的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思考,也还可以是其它形式的文化思索。要狠抓话题的内涵,选好角度,大胆地展开,关键是写出新意。是“我”的记忆,而不是“记忆”的泛泛之感,重在其对与“我”的影响,也就是之于“我”意义。这样,写出来有实有虚,不但主题得到了有效地开拓,而且在表达的层次上也更为鲜明,“记忆”的魅力也就会从文字中散逸开来了。也就符合了“深刻”的要求了。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通常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即标题中的关键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二要注意题目中的前缀或后缀,即标题中的限制词和修饰语。三要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义、引申义。四是要审准材料选择的切入口。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的审题要求高,命题作文动笔前,把握题意、找准切入口十分重要。五是指审题时把题中有些关键词的语法意义作一番自我诠释,体会清楚后,再用来指导构思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春雨

这几天心里浮燥,看什么都是灰的,做什么都是错的,说什么都是带气的。 索性离开屋子,到外面透透气去。

下了楼,方见地上湿露露的。并没有看见雨点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抬眼望 天,灰蒙蒙的,并不见千条万条的雨丝。仰起脸,细细密密的雨雾似的扑到脸上。

细如丝,密如织。寻之无形,落地无声。却把花草树木滋润个透,草木象长 了无数的小嘴,贪婪地吮吸着,拍着饱胀的肚,心满意足地生长再生长。

公司公园里几株桃树的枝条,微雨中泛着淡淡的紫,枝上,小小的花蕾,仿 佛用了力想要挣出粉红的脑袋来。

公园里的几株柳树,如一幅水墨画,烟雨蒙蒙是灰色的底,黑色的树干,是 泼墨挥就的,细细的枝条则是墨蘸了水,笔触轻轻拉下若有若无的几笔。纤纤枝, 薄薄雾,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再往里走,是一潭水。夏日时,满池荷花开得热闹,也偶有蜻蜓立上头,诗 意盎然。

但现在,满池狼籍,有的只剩光秃秃的一茎,象老妪干枯的手臂;有的,茎 上卷着半只残荷,打了褶,低着头藏起了半个脸,对着幽幽的池水自照自怜。

李义山曾作“留得枯荷听雨声。”但这场春雨打在枯荷之上,却连雨声也听不 到。这三月的春天,也改变不了一池萧索。

低了头,猛见小径旁铺着地毯似的绿苔,在微雨中愈发的浓绿。仿佛趴在地 上,就能听见它们在闹嚷着长高长高,笑嘻嘻地仰着头不放过哪怕是一滴雨的滋 润。我着实不知青苔这种植物是不是四季长绿,但那一刻,我心里认定,它就是 因为这场春雨才萌发了生机。

再微小的生命,也渴望春天;再不起眼的角落,也有蓬勃的令人惊讶的顽强 与坚持。我为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喝起彩来,竟渐觉人生开阔。或者,我内心,终 是坚强的,向着光明的,有着希望的。

夜晚时分,雨大了。透过窗子,看路灯下的雨,纷纷扬扬,象千万颗珠子铺 天盖地洒将下来,而雨声在夜的静寂里分外响亮,“哗哗”连成一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我脱口吟到。猛觉得,这场春雨亦是我心中的 及时雨,浮燥的心不知何时沉静下来,象饱饮了春雨的土地,滋生出无限的希望 来。

1.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仿照格式回答。

心里浮躁→(    )→(    )→(   

2.作者笔下的春雨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赏析句子。

(1)枝上,小小的花蕾,仿佛用了力想要挣出粉红的脑袋来。(该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低了头,猛见小径旁铺着地毯似的绿苔,在微雨中愈发的浓绿。(体会 “铺着”的含义。)

4.体会划线句的含义,并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秋天的怀念》节选,回答问题。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 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 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站起来:“那就赶紧准备 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的身边, 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 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 又悄悄地出去了。

1.划线句是什么描写,表达了“我”什么情感?

2.母亲“挡”在窗前,是什么描写?这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行为?说说你的 理解。

3.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 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注释】①九江:古代地名,今江西九江市 ②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③遗:送,

1.解释加点词。

(1)三国时吴人    ) (2)九江见袁术 (   

(3)必成才(   

2.翻译句子。

(1)术令人出橘食之。

(2)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3.陆绩之所以要怀橘,是因为“     ”(用原文回答),从中我

们学到什么品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注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哲理?

 

查看答案

仿写句子:我若是大树,就用我的枝叶撒下绿阴;我若是彩虹,就 用我的色彩点缀晴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