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发髻(jì) 莅临(wèi)
B. 唱和(hé)窠巢(kē) 花苞(bāo)静谧(mì)
C. 菜畦(qí)碣石(jié)高邈(miǎo)彩棱镜(líng)
D. 澹澹(dàn)萧瑟(sè)昏鸦(hūn)禅心(chá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了如下解释:【回味】huí 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桃始华(__________)
②若别造一世界者(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②,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③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板桥题画三则》,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新篁:刚刚长出来的新竹。②围屏骨子:屏风架子。③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适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置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 ____________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____________
②于时一片竹影零乱 ____________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的生活启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 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 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本文重点在于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 【乙】文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 【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 【乙】文中的“鸾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
②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
③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④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的“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