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了如下解释:【回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了如下解释:【回味】huí  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回 味 皎洁的月悄悄地拉起一道帷幕,空灵,缥缈,恍若仙境。思绪驰骋其间,可任意纵横千万里。这是儿时赏月时的幸福。是足以回味并珍藏一生的。 月似柔水,轻轻地掬一捧,洒在月桂上,晶莹的露珠是永恒的爱意,不经意间,就落在了太婆的眉梢上。 八月中秋,站在天台上的我痴痴地盯着月亮,却怎么也不能把它想成白玉盘,心中总记挂着老家的月桂。这时节,桂花应该开了吧。那桂花香一定和着老家独有的泥土的芬芳,溢满整个院子了吧。 望着望着,就走起神儿来,不禁怀念起童年与太婆一起在乡下的时光,乡下才是我的乐土啊。特别是中秋的日子,赏月是必不可少的,但我的乐趣却是清香满园的月桂。 提前几天,太婆就站在小凳子上,踮起一双小巧的脚,将凌乱的白发往耳后一别,用她枯长的手捋下一捧又一捧的黄灿灿的桂花,兜在围裙里,晒干了炒桂花糖,留着中秋赏月时吃。 到了中秋晚上,我俩坐在月桂下,看月亮渐渐爬上来。那是说不尽的静谧。桂花的香在四周肆意蔓延,直攀上了天上鹅黄的月。大大的月像刚出生的娃娃般纯净,却透着清淡的桂花香。比起我们身旁的月桂的浓厚、醇醇的香,月亮更像一位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微微飘逸的桂花香,就是她的仙灵之气了。 我趴在太婆的腿上,仰起头,透过错综复杂的树枝看月亮,看那圆圆的脸被分割成碎片,反而感到无比的和谐。我小心翼翼地看着月,如同看着自己的偶像,大气也不敢喘,怕吓着心中空灵、美好的仙子。我贪婪地盯着它,享受着月精灵的黑暗力量,那傻傻的神情引得太婆开怀大笑。 凄冷的月光依然强烈,瞬间又拉回了我的心神,我不由得再次看向黑暮上的月——没有了泥土的芳香,钢筋水泥之味却冲入鼻中。我心中一阵失望。月依旧是月,可我却再赏不出那么美的月,再闻不到那么美好的香气,再听不到太婆那么爽朗的笑,那笑声亦已融进了记忆中月桂的香气里,沉淀为幸福的心音。 皎洁的月色不断勾起童年的往事,让我回味着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快乐且迷惘着。老家的桂花树渐渐浮现在眼前。满树的桂花散发着醉人的香气,沾在太婆的眉梢,印在皎洁的月上,慰藉了我思乡的心。 【解析】以“回味”为题,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和对所回味的事物的认知。要写出具体的心理感受过程,感受到的某种情味或哲理。最适合写成记叙文和散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释】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城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桃始__________

②若别一世界者__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画竹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板桥题画三则》,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新篁:刚刚长出来的新竹。②围屏骨子:屏风架子。③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余家有茅屋二间(我家)

B. 甚凉也(恰好、刚好)

C. 无所师承(老师传授)

D. 一小榻其中(放)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秋冬际,取围屏骨子   ____________

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____________

时一片竹影零乱     ____________

多得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这段文字中,你能读出怎样的生活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沿溯阻/猿则百叫无

B. 倒影/荣峻茂

C. 负势竞/横柯

D. 虽乘御风/猛浪若

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本文重点在于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 【乙】文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 【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的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 【乙】文中的“鸾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然起行。②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_______________

然起行_______________

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④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的“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2.末句中的“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