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1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句式来阐明道理?

2.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述求师态度和做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反问、排比。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选自《论语》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年代:春秋 1.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别和赏析能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使景物的特征更加突出。赏析时应从表述它在表达上的效果,表明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角度作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阐明了“学而时习之”的有效学习方法和“交友、处事”的道德修养。 2.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古文句子的能力。此类题型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这一题型对考生有较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识迁移的同时,还要求考生能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联想,写出最准确的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述的个人的道德修养。 3.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古文句子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明了学与思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4.这是考查学生根据要求默写古文句子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述求师态度和做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朝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章》,说说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学习时只知道死记硬背,却不爱动脑思考,你可以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让他明白学与思的关系。

(3)当有远方的朋友到来时,我们常借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查看答案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也,匹 也。

(2) ,切 思,仁 矣。

(3) 新,可 矣。

(4) 罔,思 殆。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吾日省吾身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而知新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可以为师矣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4)思而不学则

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