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局》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学对联

(2)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就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人民都是名词,富强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的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项两句中,“满地香”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解析】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 楼

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坐厌淮南守一句直接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山中》一诗中也属于直接抒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2.结合《登楼》全诗,说说你对流岁暗蹉跎的理解,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诗句借所表达的情绪与秋山红树多所表达的情绪不相近的一项是(   )

A.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宣宗宫人韩氏《题红叶》)

B.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C.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夜归丁卯桥村舍

许  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丁卯桥:地名。②紫蒲:紫色的蒲草。③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2.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3.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琢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2.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二字炼得好,请作赏析。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2.颈联的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4.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典属国要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 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